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林鄭月娥:香港特首選舉如期舉行 

2022年4月2日

香港迎來「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場特首選舉,但提名期進入倒數,北京至今沒透露心儀人選的風聲。政圈流傳多個版本的消息,各界猜測選舉或因疫情押後。不過林鄭月娥周六表示,特首選舉會如期在5月8日舉行。她並未透露是否會尋求連任。

Carrie Lam | Hongkong | Regierungschefin
港府曾在2月因疫情大爆發引用《緊急法》延後特首選舉一個半月,由原本的3月27日押後至5月8日舉行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六早上的抗疫記者會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就特首選舉會否延期的消息做出回應。根據香港01報導,她表示政府正按照計劃,依程序推展特首選舉工作。選舉將如期在明日(4月3日)展開提名期,5月8日進行投票。不過她並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會競逐連任,僅表示現時不會回答,但她相信隨著提名期開始,情況應該明朗化。 

香港特首選舉提名期即將展開,至今仍未有熱門人選表態參選。在林鄭月娥周六做出回應之前,香港政圈近日傳出選舉會因疫情延後一年,林鄭月娥周五(4月1日)突然叫停每朝例行疫情記招,更引來各界猜測。

自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林鄭月娥已持續三周、每天早上11點舉行抗疫新聞會,但周五(4月1日)早上9點半港府政府突然發稿宣佈特首日程有調動,有關新聞會暫停一天。

《香港01》、《信報》等港媒引述消息指,林鄭是去了深圳與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會面,會議上談及特首選舉、第五波疫情及中央援港措施。行政長官辦公室回覆傳媒查詢時沒有證實有關消息。同日下午,香港選舉事務處發稿指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將於5月8日舉行,提名期由4月3日開始直至4月16日。由於4月15及16日均為公眾假期,故提交提名表格的最後限期為14日下午5時。

此前,港府曾在2月中因應第五波疫情大爆發,引用《緊急法》延後特首選舉一個半月,由原本的3月27日押後至5月8日舉行。

香港醫院人滿為患 抗疫進入「戰場模式」

02:2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在周六早上的抗疫記者會上,林鄭月娥並未正面回應昨日是否會見了中央領導人談及特首選舉。根據商業電台報導,林鄭月娥沒有回應昨日赴深圳與京官見面的消息是否屬實,只是表示每日都有很多工作,如果有需要就會公佈。

近日有傳聞指選舉會再度延後一年,但林鄭月娥表態之前,香港《經濟日報》周五(4月1日)見報的政治專欄則引述一名「熟悉北京的消息人士」預料選舉如期舉行,他解釋在中央角度,香港是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一定希望港府強而有力,壽命只有一年的政府會被視為看守政府,儼如權威不足的「跛腳鴨」,非中央樂見。

林鄭是否連任?

過去歷屆選舉,提名期開始前已有多名熱門人選提出請辭甚至宣佈參選。但今屆選舉,逼近提名期也未見重量級人馬宣佈參選。有建制派人士表示未收到消息,關於中央對特首人選的想法。

林鄭月娥多次被問到會否競逐連任,她都只是說目前工作是抗疫,但她3月27日在抗疫新聞會上回應港府會否設立「疫情檢討委員會」調查這次疫情的問題時表示,「相信下屆政府會認真處理的。若下屆政府需本人作為這次抗疫的主體負責人提供意見,我很樂意提供意見」。此番話引發政壇熱議,被解讀為變相宣佈放棄角逐連任。

林鄭閉門會議遭錄音洩露

04: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其餘多名被視為潛在人選的政務司長李家超、財政司長陳茂波、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等,也都還沒有表態。
《星島日報》、《明報》等多間港媒引述建制派核心成員指,近日接獲北京的「溫馨提示」,要求他們暫時不要提名任何人或就特首人選表態,並須於提名期和投票日盡量留在香港。

派消息近日也傳出,為了不影響「社會團結」,這次選舉或實行「澳門模式」,即是只有一人參選。

「完善選舉制度」後首次特首選舉

香港特首由選委會選出,本屆候選人須取得不少於188個選委會委員提名,包括在選委會五個界別中各取15個提名。

2021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強調「愛國者治港」,把選委會成員從1200人增至1500人,並從原有四個界別增至五個,新加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

同年9月,香港舉行新制度下的首場選委會選舉,當選的1488人當中,只有一人是非建制派成員。
《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任期5年,可連任一次,若行政長官缺位時應在6個月內產生行政長官,但沒有延後選舉的相關條文。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