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亞太周:中德文化交流的先驅--德國人埃裡希•寶隆

2009年10月10日

與往年一樣,2009年的柏林亞太周主會場依然設在市中心的紅色市政廳。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訪問紅色市政廳的與會賓客們進入大廳之後,會在兩旁的走廊上看到一組用中文和德文雙語標示的展板,講述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埃裡希•寶隆的德國人。這個德國人與中國有什麼關係?德國之聲記者作了一番探訪。

德國人埃裡希•寶隆生平展現場圖片來源: Hao Gui / DW

如果在著名的網站"維基百科"裡輸入埃裡希‧寶隆。(Erich Paulun)的名字,您會發現這位德國人的生平簡歷:出生於1862年4月4日,地點是德國布倫瑞克附近的一個小地方Schöppenstedt,去世日期是1909年3月5日,而地點則位於千里之外的中國上海。他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於,在上海創立了同濟醫院以及中德醫學院,而後者則是上海同濟大學的前身。不過,對埃裡希‧寶隆的生平進行了多年研究的迪特‧舒伯特先生表示,現有資料所顯示的寶隆出生地其實是錯誤的,"他不是在Schöppenstedt出生的,而是在但澤(Danzig)附近出生的,這是我們逐漸瞭解到的情況。"

舒伯特先生原先是一名中學教師,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作為德國政府派遣的德語教師前往同濟大學教學。在退休之後,他依然與當時的學生和大學方面保持聯繫。2008年,同濟大學慶祝一百年校慶,紀念學校創始人自然是慶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們遺憾的發現,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中國,這所與德國關係密切的百年大學的創始人,埃裡希‧寶隆都幾乎無人知曉。而且,他的許多相關訊息也並不完整。因此同濟大學委託舒伯特進行了一番調查研究,而在柏林亞太周上的這次展覽就是研究之後所得出的成果。舒伯特本人並非歷史學者,承擔這一工作完全出於個人興趣。他表示,能夠有今天的這份調查成果,也要感謝運氣的幫助,"我完全憑借直覺,一開始甚至是非常天真地開始了這項工作。我向香港市政府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在香港電訊中尋找一名叫做埃裡希‧寶隆的德國醫生的資料。"

德國漢諾威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胡春春副教授圖片來源: Hao Gui / DW

讓舒伯特驚喜不已的是,僅僅過了一晚,他就收到了香港方面的回音,其中包括了寶隆去世時的訃告,其中明確記載了寶隆的出生地是但澤附近的帕澤瓦爾,而這一訊息也在德國的教堂新生兒出生紀錄中得到了確認,自此這位同濟大學開創人的歷史中的一個謎點也終於得到了澄清。此後,舒伯特先生繼續自己的工作,終於得到了一份非常完整翔實的寶隆生平資料。埃裡希‧寶隆在兩歲時就失去了雙親,在學校裡,他一直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此後,身強體壯、學習醫學的青年寶隆加入了德國海軍。1891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寶隆隨艦隊遠征中國,並訪問了德國領事館的一名醫生。這名醫生幸福的家庭生活讓他非常嚮往,因此沒過幾天之後,他就辭去了軍中職務。回德國進修兩年之後,寶隆回到上海,開設醫院,接納那些沒錢看病的中國人。此後,由於人手不濟,他又開設了德文醫學堂,培訓中國醫師。當然,寶隆絕非僅憑一人之力完成這些事情,當時的中德兩國政府和中德商人的捐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為牽頭人的寶隆確實居功至偉。1908年,德文醫學堂初具規模,並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但可惜的是,第二年,寶隆就因病去世。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這位同濟創始人在後世的知名度。不過,同濟大學德國學術中心代表、德國漢諾威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胡春春副教授認為,寶隆在歷史中逐漸被人淡忘,乃至同濟大學的德國色彩一度非常模糊,還有其他的原因:"日本入侵,同濟大學 內遷之後,最老的一部分,也就是醫學院後來沒有搬回到上海。而49年中國建國後,我們的一些老的和德國的關係在很長一段內沒有得到恢復,在79年之後才得到恢復。"

79年之後,曾在德國留學的時任同濟校長李國豪開始嘗試恢復與德國之間的聯繫,而同濟大學也逐漸恢復了自己的"德國色彩"。這次寶隆生平展在柏林亞太周展示之後,還將繼續前往漢堡等地巡迴展出。而埃裡希‧寶隆這個名字和他的故事,在中國和德國將繼續得到傳唱。

作者:石濤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