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30709 Mode DDR

2009年7月13日

急中生智。在前東德時期,誰要想扮酷,就得有一台縫紉機,有針和線,當然還要具備使用它們的能力。因為那時,在商店裡出售的服裝不會有太多人喜歡穿。所以在上一世紀80年代,東柏林一批敢想敢幹的年輕人開始自制服裝,完全不同於前東德時期年輕一代的單調著裝。這批人敢於違背當時的美學標準,製作了許多獨出心裁的服裝,如今這些極有特色的服裝已被收入博物館中。前東德時期所謂地下服裝展首次在柏林舉辦。

前東德時期的地下時尚圖片來源: Sibylle Bergemann, 1989

牛仔、年輕人時尚襯衫、現場20西服等:這就是前東德時期的正規統一服裝,這些服裝在商店出售,它們是按照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指令設計的。這樣的服裝便於生產,因為它們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然而,對許多青少年來說,這樣的服裝根本就不能穿,他們希望自己的穿著打扮能夠展示個性,不同於其他人。所以繼上一世紀70年代起,李維斯牛仔品牌或美國的毛帽大衣等便成了每一個有個性青年人的最愛。但沒過多久,年輕人就滋生了更多的想法:他們希望能展示更多的個性,能有自己的風格。在上一世紀80年代,一些人便開始為自己設計和製作服裝。馮‧威爾德說:"我們想要的大多都賣不到。不僅在東柏林,在任何地方都無法買到。所以只好自己動手。後來我們逐漸掌握了縫紉手藝和必要的技能。"

說這話的是弗麗達‧馮‧威爾德,她既是攝影師,也是前東德地下時裝品牌ccd的創始人之一,所謂ccd的意思是時髦、迷人和耐穿。總之,人們都想與眾不同。所以我們自制服裝,同時也以最微妙的方式抗議僵化的前東德體制。

就這樣誕生了新的服裝,它們非常怪異,瘋狂,獨特,它們往往在衰敗的東柏林後院裡非法展示給大家。馮‧威爾德表示:"朋克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但我相信,我們確實創出了自己的東西。我們是典型的80年代一族。"

時裝秀近似於藝術表演,設計可選擇的時裝品牌需要人們有極大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那是人們用羽毛、鱗片長袍和樹枝構成的感性夢幻。這些藝術品都獨一無二,它們幾乎無法穿在身上,而更多具有化妝服的特點,如今深受收藏家們的好評。另外,它們也令人聯想到風靡於上一世紀20年代的表現主義。人們用各種材料進行組合,比如蓋草莓的薄膜,一種在前東德時期常見的軟皮或者淋浴檔水簾等。馮‧威爾德接著介紹說:"至少對年輕一代來說,80年一代人的生活意識中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反抗被束縛被制約。同時,他們又對自己如此軟弱無能感到氣憤。現在我才意識到,當時舉辦時裝秀其實是為了發洩自己胸中的怒火。"

可以說,前東德時期的時裝意味著一種立場,從未能擺脫政治因素。身穿自制服裝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重新贏得了某種自我,他們以最巧妙的方式對前東德的現實進行點評。塞莫爾女士介紹說:"這一個明確的聲明。尤其時裝秀,因為人們展示的不是官方服裝,而經常展示同性戀設計師設計的服裝。"

在哈勒出生的策展人格麗特‧塞莫爾就這麼認為。在名為"無疆界"展覽中,人們也能欣賞到主流時裝。這些服裝在豪華的精品店裡出售,一條褲子的售價經常是1100東德馬克-這相當於一位主治大夫的月薪水。格麗特‧塞莫爾指出,東柏林的時尚雜誌"Sibylle"就為讀者展示了前東德的奢侈精品服裝。塞莫爾早在前東德時期就已是模特兒了。她說:"時尚雜誌Sibylle受到前東德中央委員會的直接監督,極受關注。人們經常對一些文章進行刪減改動,因為文章中的細節內容與圖片不符。比如有一張我站在圍牆後的封面照就必須被重拍,因為東德婦女要站在大牆前,而不是後面,要知道東德女性是不受限制的,應該自由行動。"

無疆界展覽目前正在柏林的工藝美術博物館展出,為人們介紹東德時期的地下時裝,這些時尚創意直到今天依舊在先鋒派藝術家中引起極大的轟動。

作者:Christoph Richter/ 祝紅

責編:達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