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電影節青睞中國獨立電影

2014年2月11日

本屆柏林電影節上,參加競賽角逐和不同單元展映的中國影片數量與前幾年相比明顯增加。其中獨立電影尤其受到關注。

Menschen stehen Schlange, um Berlinale-Tickets zu erwerb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屆柏林電影節上,共有三部中國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將參加金熊獎的角逐。它們分別是刁亦男執導的講述追蹤一個連環殺手的驚悚片《白日焰火》、婁燁執導的描寫盲人按摩師生活的《推拿》和寧浩執導的公路片《無人區》。

除了主競賽單元電影外,還有近10部華語片進入其他單元。如90後導演周豪自導自演的《夜》以及蔡明亮的新作《西遊》、趙德胤導演的《冰毒》、卓立導演的《白米炸彈客》、趙大勇的《鬼日子》等。這樣的參展陣容在近年來尚屬少見。

趙大勇的《鬼日子》進入青年論壇單元圖片來源: Zhao Dayong

從體制外到體制內

柏林電影節主席科斯利克(Dieter Kosslick)表示:"這是亞洲電影重返柏林電影節的力證。"他同時指出,這也標誌著中國新一代獨立電影人已經登上了國際電影舞台。分析家認為,在國際上參展的中國影片數量增加,也反映了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影市場上,投資人越來越多,他們願意將資金投入獨立電影拍攝項目。

中國目前每年出產600到700部電影,2013年票房收入達3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7%。本次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的組成也體現了北京當局對新一代獨立製作電影態度的改變。這些影片往往不同於中國市場上的主流商業電影,但卻能在國際電影節上找到觀眾。

"當局希望把這些電影人重新納入體制內",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亞洲代表王慶鏘(Jacob Wong) 認為,文化主管部門"希望他們在體制內,而不是體制外搞創作"。但王慶鏘指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保守的電影審查機制會有鬆動。

獨立製片仍是小眾藝術

中國平均每天有9部新片上映,票房收入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但獨立電影在中國仍屬於小眾藝術。本次柏林電影節上參賽的這幾部中國獨立電影,也是在經過與審片部門的艱苦博弈後才成行的。寧浩的《無人區》在製作完成4年後才通過審片。該片講述了一位律師隻身穿越沙漠的經歷,他在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等--殺人凶手、走私犯、脫衣舞女等都是官方不願在國產電影裡看到的人物形象。

婁燁(中)2006年在戛納電影節上圖片來源: AP

婁燁的《推拿》也同他此前的作品一樣,在通過審查時遇到了種種麻煩和漫長的等待。《推拿》改編自著名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婁燁在柏林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由於是改變知名小說,遇到的困難更多。該片描述了盲人推拿師這一特殊群體,反映出他們在生活、愛情等各個方面的困境,也涉及腐敗、賣淫、煤礦事故等社會弊端。

不過這次婁燁的作品還是同了官方審查得以參展。2006年婁燁攜《頤和園》在沒有得到有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參加戛納電影節,因此被當局禁止拍片5年。這部影片觸及了北京的一個禁忌話題--六四天安門事件。

來源:德新社 編譯:葉宣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