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諾大的廣場上,小小的演講台顯得有些孤零零的。講台後面是1945年毀於戰火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殘留的廢墟。它承載著歷史的沉浮與滄桑,既是不能忘卻的記憶,也是一個警醒。講台前面飄揚著許多黑紅金三色聯邦德國國旗,人們高呼"統一,統一","赫爾穆特,赫爾穆特"。
這次講演後來被柯爾稱為其政治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次。他說,"因為人們在期待一個訊息,不僅是在廣場上,而且是在全國各地,不僅在這裡,也在聯邦德國。當然還有成百上千萬海外人士在傾聽、在注視,他們的擔心也必須受到重視。"
氣氛緊張
30年前的12月19號前夕,氣氛空前緊張。柯爾和他的代表團在12月19日當天飛往德勒斯登,開始了柏林牆倒塌後首次東德之行。他們想和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會面,討論兩個德國的未來。
"飛機裡鴉雀無聲",時任聯邦德國德內關係部長的多羅特‧威爾姆斯(Dorothee Wilms)回憶說,"柯爾再次警告大家,在德勒斯登要盡全力避免氣氛太火爆。"
柯爾深知盟國會密切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數周前,他提出了德國統一《十點計劃》,而且除了美國總統外事先沒有告訴任何人,這讓其他二戰勝利國大吃一驚。柏林牆倒塌後德國會變什麼樣呢?柯爾的十點計劃沒有提出具體的時間表,據他自己估計,德國統一尚需三到四年。
東德的局勢也很緊張。向西方開放後,人們不知道東德的社會主義社會模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柯爾訪問德勒斯登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反對德國統一。
和默德羅談不通
柯爾在機場受到群眾和合唱團的迎接。在乘坐轎車去市區的路上也受到市民們夾道歡迎。人們都想看一看這位西德總理。
在和部長們會談並與莫德羅單獨會晤後,西德代表團很快明白,不能把希望寄託在默德羅政府身上。柯爾的外交政策顧問霍斯特‧特爾切克(Horst Teltschik)回憶說:"我的期望是,他(默德羅)告訴我們,告訴總理柯爾,他準備引進什麼樣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但他什麼也沒說。"在共同記者會上,默德羅再次強調,他相信既有的兩個德國可以作為主權國家繼續各自獨立存在。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於是就有了12月19日當天下午在聖母教堂前的即興演講。柯爾的遺孀麥珂‧柯爾‧雷希特(Maike Kohl-Richter)說,"如果把這一天重複一遍:早上,人們呼喊統一統一,赫爾穆特,赫爾穆特。如果作為政治家不做出回答,不向人們說點什麼,那麼就有負於自己的職責。"她說,從感情上講,這當屬柯爾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柯爾做了近15分鐘的演講。他對東德市民的勇氣和和平起義表示感謝,並告誡說,關於德國的未來,今後還必須和歐洲鄰國商量。他同時放眼未來表示:"我的目標仍然是,如果歷史時刻允許,實現國家統一。"人群爆發出歡呼聲,唱起了"這一天,和今天一樣美麗"。在告別時,柯爾動容地說:"上帝保佑我們的祖國德國"。
"他們想要統一"
德勒斯登人權活動家、後來的市長赫爾伯特‧華格納(Herbert Wagner)30年前的這一天在演講現場。他回憶說:"很明顯,東德公民不想要第三次社會主義嘗試,他們要的是德國統一。"
但是,激情中也夾雜著疑問。德勒斯登公民活動家、東德社會民主黨(SDP)創始人之一安娜瑪麗亞‧米勒(Annemarie Müller)當天也在現場。她說:"我當時想,如果我開口質疑,肯定會挨打。人們如此激情澎拜,根本沒有討論的餘地。米勒和和平運動人的一些人一樣,設想東德會有一個民主的、自己的未來。
關鍵時刻
德勒斯登的這一天成為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讓德國統一在不到一年後便成為現實。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即便在30年後的今天,仍有疑慮沒有消除。德國是重新統一了,但尤其是德東人民,他們感到自己受到重視了嗎?
1990年3月,東德舉行了首次自由選舉。社民黨政治家馬庫斯‧梅克爾(Markus Meckel)是選舉後首屆政府成員,並作為東德代表參加了德國統一談判。今天,他對柯爾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質疑:"我所屬的民德政府在1990年後所受的待遇令人吃驚,人們的所作所為就彷彿德國統一隻是柯爾總理的功勞。這導致德東的作用完全被抹殺。"
統一也留下了迄今尚未癒合的傷痕。有一點是肯定的,兩德統一和通往統一的和平進程被全世界視為榜樣。正是在德勒斯登,柯爾獲得了該市人民對此的授權。
德國統一一度被認為毫無可能,直到1989年11月9日,突然一夜之間迎來了曙光。不到一年之後的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並入聯邦德國。德國之聲為您回顧這一艱難道路上的重要裡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89年11月9日:統一社會黨官員沙博夫斯基幾乎是「順口」宣佈民主德國公民恢復出行自由。隨之而來的是歷史性的劇變:當晚,就有成千上萬的東柏林人穿越邊檢站,湧入西柏林。在那裡,他們受到了熱情的歡迎。
1989年11月13日:德勒斯登的統一社會黨地區主席莫德羅夫(Hans Modrow)臨危受命。在柏林牆倒塌後的第四天,他被人民議會選為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總理)。這是一個名存實亡的職務,因為議員們已經對原本無所不能的社會統一黨宣佈不再效忠。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ADN-Bildarchiv1989年11月28日:在這一天,聯邦德國總理柯爾在聯邦議會提交了《十點計劃》,這份文件引發了爆炸性的效果。時任法國外長杜馬(Roland Dumas)憤怒地斥責道,德國人顯示出「越來越強的傲慢感」。事實上,柯爾在這之前的確沒有同其他國家領導人進行磋商。然而這份十點計劃卻成為了德國統一的路線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Brakemeier1989年12月3日:在東德人民用腳「投票」的壓力之下,統一社會黨從政治局到中央委員會全體選擇了投降、辭職——包括昂納克的繼任者克倫茨(Egon Krenz)也辭去了黨總書記的職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eter Kroh1989年12月19日:柯爾在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廢墟前的講話是一次情緒澎湃的事件。不論是在措詞還是語氣上,柯爾都打動了數萬名東德人民的心。他談到了這場在和平與自由主導之下的民族重新統一大業的前進目標,在場的人群為之激動振奮,國外輿論也予以極大關注。
圖片來源: imago/Sven Simon1990年1月15日:在社區內的大多數民主德國國家安全部(簡稱Stasi,史塔西)辦事處都已經被公民運動佔領。然而位於柏林諾爾曼恩大街的總部卻是個例外。在沒有目擊者證明的情況下,這裡存放的關於國家特工所作所為的一切檔案都被秘密銷毀。當時為人群沖進這棟備受憎惡的大樓時,很多卷宗檔案都已經不知去向。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Images/J. Finck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人民議會選舉。柯爾發揮了強大的群眾動員作用。在各地的市中心廣場、步行街的宣傳活動上,柯爾引來了上百萬人的「圍觀」。原本民意調查一致認為社民黨會是選舉獲勝的熱門,結果出人意料:在柯爾的強力助陣之下,東德基民盟以明顯的優勢戰勝了社民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Kroh1990年7月1日:統一早已是大勢所趨,現在西部的社會福利市場經濟也要進駐東部了。5月18日,一部經濟、貨幣和社會福利聯盟的國家協議在波昂簽署。從7月1日起,民主德國公民正式開始使用馬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1990年7月15/16日:對於莫斯科來說,統一之後的德國在北約的成員國身份一直是最大的心病,這也是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然而北約隨後確定了防禦性的發展路線。莫斯科才最終放下心來。在高加索地區,柯爾從戈爾巴喬夫那裡得到了首肯,統一後的德國可以成為北約成員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90年8月23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表決通過加入聯邦德國的決議。民主社會主義黨(PDS,即統一社會黨的後續黨派組織)主席居西(Gregor Gysi)評論稱,人民議會此舉等於是表決通過了「民主德國的滅亡」。人們對此僅僅報之一笑。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ADN-Bildarchiv1990年9月12日,波昂政府同意向蘇聯提供120億馬克資金,作為對紅軍撤出德國東部所需花銷費用的補償。戈爾巴喬夫嫌這筆錢太少。柯爾一開始態度強硬,不過到最後還是又追加了30億的貸款。最終,簽署「二加四條約」的道路徹底被掃平。
圖片來源: Imago/S. Simon1990年10月3日:在紐約,二戰戰勝國宣佈放棄在德國的所有特權,西柏林的三位市區警備司令解除一切特權。人民議會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民主德國宣佈退出華約組織。凌晨零點,黑紅黃三色德國國旗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頂部升起,將近兩百萬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