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一改施羅德的豪放風格

Matthias von Hein2007年8月28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一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從官方公佈的會談內容來看,除了讓人有一種雙邊關係改善的「感覺」之外,並沒有具體的結果。德國的對華關係並非一帆風順,但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儘管面對種種問題和困難,柏林必須同北京保持對話。德國之聲中文廣播部主任馮海音撰寫了如下評論。

對德國政治家來說,到中國訪問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與各方各面不同的期望值有關。一方面德國的公眾輿論對中國普遍持批評態度,人們一再聽到看到有關中國的負面報導,侵犯人權,有毒產品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希望從中國獲得豐厚訂單的經濟界人士則期待得到政策支持,同時希望德國政府對盜版仿冒在中國泛濫採取明確態度。

而梅克爾的對話夥伴中國,由於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加上全球戰略力量對比的變化,在國際舞台上顯得越來越自信。中國清楚自己在國際上的形象欠佳,因此努力試圖改善氣氛。在與梅克爾的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對德方提出的要求和問題雖然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但盡量避免具體的承諾。因此許多事情只停留在象徵性的層面上。天安門廣場上掛起了德國國旗,中國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登了的梅克爾的照片,中國領導人作出了親切友好的姿態,溫家寶與梅克爾在中山公園的閒庭信步可以看作去年「散步外交」的續篇。

梅克爾在這種氛圍中把握了分寸,從容地提出了準備好的議題。她的語調十分冷靜,與前任施羅德那種稱兄道弟的豪放作風迥然不同,對此中國領導人還得適應一下。在會談中,有難度的議題一個也沒有拉下,無論是人權,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是氣候保護。梅克爾頗有技巧地完成了這一既定目標,又沒有給人留下說教的印象。

不管人們愛不愛聽,事實是,許多緊迫的全球性問題,沒有北京的參與是無法解決的,從氣候保護,到北韓和伊朗的核計劃,以及蘇丹達爾富爾的危機。人們沒有其它的選擇餘地,必須同中國開展並保持對話。梅克爾正是這樣做的。不過中國也必須作好準備,因為西方將要求中國信守自己的承諾。

在環境問題上中國總理溫家寶曾說,中國不願犯工業國家犯過的錯誤,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路。這是一句很動聽的話。但中國各地仍然在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破壞數百萬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即使中國領導人無力保護生態環境,至少應該保護那些致力於環保的民間人士,比如十年來一直為保護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奔走的吳立紅。但吳立紅沒有獲得政府的表彰,而是成為了當地資本家和官僚的眼中釘。8月中旬他被司法部門判處3年徒刑。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