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三保守黨黨代會閉幕之際,特雷薩‧梅首相將再度為其退歐計劃進行辯護。其提前被披露的講稿中稱,退歐將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目前我們已經是萬事俱備。"
在黨內對手約翰遜對她提出原則性攻擊批評後,英國首相梅為自己的脫歐路線作了辯護。在她領導的執政黨—保守黨伯明翰大會的閉幕講話中,梅首相表示,她關於同歐盟達成脫歐協議的計劃符合國家利益,保守黨應在這一問題上團結一致。她強調,反對她與歐盟達成的任何協議的人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功利,而非國家。不過,她同時表示,她亦準備好了,一旦不能達成對英國而言是好的協議,不惜讓英國在沒有退出協議的情況下離開歐盟。
梅,「勁舞皇後」
總體上,在伯明翰黨代會演說中,梅特意顯出滿滿自信。在阿巴樂隊名曲「勁舞皇後」(Dancing Queen)樂曲聲中,梅首相踩著舞步登台。對在野黨,她也毫不客氣,在本黨同仁的掌聲中,對工黨領袖柯爾賓(Jeremy Corbyn)大加撻伐。
周二,前外交大臣約翰孫在黨代會安排的另一個集會上,面對約千名歡呼雀躍的支持者,叱責梅首相的脫歐計劃是對選擇脫歐的選民們的「背叛」,要求梅首相及其他保守黨代表們讓英國同歐盟明確決裂。約翰遜在黨代會上呼籲廢除梅首相提出"契克"退歐計劃。因為這份計劃在首相鄉下莊園"契克"完成,因此也被稱為契克計劃。與會代表對約翰遜的演說報以熱烈掌聲,這也更加劇了有關約翰遜有意取代特雷薩‧梅成為英國首相的猜測。不過,約翰遜在演說中並沒有直接向梅首相發出挑戰,而是呼籲黨員支持梅首相改變其退歐戰略。約翰遜是梅首相退歐路線的堅定反對者,並因此辭去外長職務以示抗議。約翰遜主張以"一刀兩斷"的方式實現硬脫歐。
更多閱讀:評論:英國退歐僵局 看誰堅持到最後!
距離原定明年三月底的退歐日期只剩下六個月時間了,特雷薩‧梅的退歐戰略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歐盟內部都面臨著巨大阻力。梅首相主張,退歐之後英國應同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保留迄今為止同歐盟簽署的部分條例,但其中不包括服務業和人員的自由流動。但歐盟方面以英國"挑肥揀瘦"為由,拒絕了這一建議。特雷薩‧梅在英國的反對者則則要求"一刀兩斷"式的硬脫歐,否則他們將阻止脫歐協定。有人擔心,如果屆時英國不能有序地退出歐盟,將引發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混亂。
6月19日,英國脫歐談判正式開啟。據估計,談判將於明年結束,而英國正式脫歐則要等到2019年3月。談判要點有哪些?
圖片來源: Reuters/C. Kilcoyne在6月的英國大選前,首相德蕾莎·梅伊暗示英國將離開歐洲統一市場,即歐盟自由貿易區。但是,基於大選後地位衰弱,保守黨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而對歐盟而言,進入統一市場也意味著接受歐盟27國勞工進入英國的市場,沒有價錢可講。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empics/A. Matthews歐盟表示,英國退盟談判的首要議題是歐盟公民在英國的權利。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指出,在所有成員國確信自己的公民在英國將受到「公正和人道」的待遇前,不會進行談判。英國生活著約300萬歐盟其它國家的公民,生活在歐洲大陸的英國人約110萬。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C. Ratcliffe德蕾莎·梅伊誓言退歐後將控制來自歐洲的移民。但是,英國議員們也深知,移民人數驟減將導致包括健康、社會保障和建築業在內的重要領域人手短缺。布魯塞爾方面堅持要求,如果英國想保留進入歐盟統一市場的准入資格,就必須接受自由的勞工流動。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A Wire /S. Parsons持續的安全合作符合英國和歐盟雙方的利益。倫敦6月恐襲後,雙方再次強調了合作的必要性。不過,參與歐洲刑警組織活動、發放歐洲逮捕令等目前都必須遵守歐盟法規。梅首相正在推動所謂的「大廢除法案」,將歐盟現行法律全部寫入英國法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Hoslet布魯塞爾方面堅持英國必須繼續向歐盟支付預算以確保養老金款項,並且有義務參與歐盟貸款和其它項目。而英國的談判處境很艱難。它與歐盟的關係很大程度取決於分手費的解決,怎樣兌現對退盟派停止向布魯塞爾付錢的許諾,將十分棘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D. Martinez梅首相曾發誓要結束歐洲法院在英國的管轄權。但是,英國政府的立場正在軟化。德蕾莎·梅伊的「大廢除法案」意味著英國公司可以向歐洲夥伴使用的規則看齊。歐盟目前表示,希望歐洲法院可以保障英國退盟後,歐盟公民在英國受到良好對待。
圖片來源: Reuters/F. Lenoir愛爾蘭在英國退盟後的地位是脫歐談判最敏感的議題之一。雙方都表示希望避免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之間重現「硬邊界」狀態。但是,梅在大選後的劣勢迫使其與北愛統一黨聯合執政,該黨傳統上和愛爾蘭關係不佳。
圖片來源: Reuters/C. Kilcoyne
達揚/苗子(路透社,德新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