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40509 Theaterprojekt Mauerfall

2009年5月24日

在柏林牆倒塌20年之後,歌德學院以"大牆倒塌之後"為題,發起了一個歐洲範圍內的戲劇項目。不同國家、不同年齡階層的作者們都參與到了其中。他們的戲劇不是寫柏林牆倒塌這一系列事件,而是寫他們所處的社會在此後20年的現狀。這些戲劇將在劇作者所在的國家上演,最後選擇其中個別劇目在德國演出。現在一些參加該項目的作者來到了柏林,對這個項目進行推介。

今年是柏林牆倒塌20周年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Imagebroker.net

柏林牆倒塌後20年後,德國人對這一事件的思考角度還往往侷限於德國本身。人們很容易忽略掉1989年的那一系列事件對整個歐洲所產生的影響。在"柏林牆倒塌"這個詞條下,誰會想到摩爾多瓦這麼一個國家?劇作家尼克蕾塔‧埃辛納庫就來自那裡。1989年的時候,她剛11歲。今天她無比失望地看到,在她的國家裡,人們曾經渴望的自由卻演化成了一柄雙刃劍:"我們有自由了,但這樣自由卻不是積極意義上的自由。每個人都想,現在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自由於是引發了一輪暴力浪潮。"

此外對劇作家和戲劇工作人員而言,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戲劇領域受到國家的控制,而尼克蕾塔‧埃辛納庫必須更改她戲劇中的一個標題"日,歐-羅-巴"。這無法通過文化部的官員們那一關,但他們並沒有給出理由。而更令她遺憾的是其國內的藝術家們的麻木:"我想這是個問題:他們本該起到更大的作用,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他們對社會上和政治生活裡所發生的事情不願作出任何反應!"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冷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的新劇作在歌德學院的幫助下在首都基希訥烏的一家畫廊裡預演時,只吸引了很少的觀眾。埃辛庫納的同事、來自羅馬尼亞的特奧多拉‧黑爾格勒格尤那邊的狀況也未必比她的好:"1998年時,我組織了一個獨立劇團。我們根本不賺錢!但這是我表明立場態度的方式,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體制提出的反抗。"

但改變現實的機會有多大,這在她的劇團的名字中已經有所體現:"不存在的戲院"。儘管如此,一直以來,黑爾格勒格尤都有一個忠實而年輕的觀眾群體,即使她對羅馬尼亞社會的視角比較苛刻。她說,1989年的劇變帶來了汽車、可口可樂和純正的咖啡:"當然也有義大利的薩拉米香腸!這對我們曾一直都是個問題!1989年以後,我們終於有薩拉米香腸可以吃了!"

但隨著巨變的突然發生,這個社會顯然有點不知所措:"很多人當然在想,一夜之間一切都和過去不一樣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們對於社會未能走向文明表現出巨大的失望!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不是文明,而是腐敗、謊言和濫用職權這樣的混亂局面。"

那麼在自由早就得到保障的北歐和西歐,又是怎樣一番狀況呢?柏林牆的倒塌改變了什麼?來自丹麥的克里斯蒂安‧羅裡克說,乍一看並沒有改變什麼,但人們必須更仔細地去看:"在柏林牆倒塌的時候,我們曾夢想這個世界會成為一個整體,而我們丹麥人一直認為,我們應該去幫助貧苦的人。但隨著所有邊界的消失,我們開始恐懼:這會改變我們的文化嗎?這是否真的是我們想要的?"

克里斯蒂安‧羅裡克認為,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很可能使丹麥人的思想心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曾認為我們以開放著稱。但現在我們發現,我們只是一個狹隘的不喜歡外來影響的小民族。"

他對這種新的排外情緒的理解也反映到了他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上演的戲劇中。一共有來自15個國家的19名劇作家參加了歌德學院的這個戲劇項目。11月份將有一批經過挑選的劇目在德國上演。人們希望,這將給諸如來自摩爾多瓦的尼克蕾塔‧埃辛納庫這類,在本國很難引起社會反響的批判劇作家們一個展示的舞台。

作者:Aya Bach/趙翀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