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01109 Safranski Goethe und Schiller

2009年11月21日

世人多認為,水乳交融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可歌德和席勒卻向世人證明,競爭的關係和對立的觀點竟然也能是友誼的催化劑。事實上,兩位大文豪在1779年初次相識之後,也經歷了十五年的漫長歷程才有了相知。在展開事業上的合作後,很快就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由此發展出深厚的情誼。德國哲學家及席勒傳記作者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最近推出了一本題為《歌德與席勒--友誼的故事》的新書,講述的就是兩位文人間傳奇性的友誼。德國之聲特約記者採訪了作者薩弗蘭斯基。

魏瑪的歌德席勒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最令我歆羨神往的,是兩人在如此分歧和差異的基礎上,怎麼竟能發展出了共同點--要知道,歌德和席勒兩人在各個方面都是大相徑庭的。"

正因如此,薩弗蘭斯基才特別詳述了這段友誼的開端:最初,業已成名的歌德和比他年輕十歲的席勒之間,似乎有著無法踰越的鴻溝。一開始,席勒想方設法要引起歌德的注意,但歌德對他不屑一顧,逼得席勒說出了這樣一句粗魯的氣話:"我看他就像一個過分矜持的女人,你要把她的肚子搞大了,在世人面前羞辱她才能解氣!"。席勒口中的這個"一本正經的女人"指的不是別人,就是歌德。薩弗蘭斯基在他新書的一開頭就引用了這段話。

他指出:"剛開始時,席勒抱著極強的好勝心:執意要爭取與年長十歲,而且名氣更大的歌德平起平坐。為達目的,他做好了孤注一擲的準備。而歌德卻表現得極為矜持冷淡,高不可攀。這觸發了席勒心中的怒火,於是在給朋友克爾納的信中,寫出了上面的句子。那是一種愛恨交織的情緒發洩。"

薩弗蘭斯基《歌德與席勒--友誼的故事》一書封面

這種愛恨交加之情,不僅僅來自景仰和委屈,薩弗蘭斯基認為,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根源,"席勒堅信,歌德是上帝的寵兒,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如從天而降,而他自己卻凡事必須辛苦拚搏。"

席勒終生疾病纏身,歌德一向身體健朗。歌德本就生於富豪之家,在擔任魏瑪公爵樞密顧問這一官職後,更是名利雙收。與此同時,歌德還有充分的時間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相比之下,席勒卻要靠自己耶拿大學歷史學教授的微薄收入餬口。而就連這個職位,恰恰也是歌德替他謀得的。除此之外,歌德對他根本不理不睬,這讓席勒又嫉又恨。其實那時候,歌德已經把席勒看作競爭對手。薩弗蘭斯基表示:"首先,歌德從年輕的席勒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狂飆突進'創作時期的影子。歌德最先注意到的,是席勒的劇作《強盜》。但這部劇本他一點也不喜歡,並對這部作品引起的轟動效應不以為然。而當歌德從義大利游歷歸來後,所有人都在談論著席勒,不難想像,這也讓歌德非常不是滋味兒。"

薩弗蘭斯基用充滿細節描述和饒富趣味的筆法,為讀者展現了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文化巨擘漸行漸近的過程。席勒是位活躍於精神世界的分析家和哲學家;而歌德,就像席勒所說的,是一個擁有"慧眼"的人,他用心觀察著自然世界,並用它進行了各種實驗。促成兩人終於接近的原因,是席勒邀請歌德參與自己創辦的雜誌《季節女神》的編寫工作。沒想到兩人的合作可說是一拍即合,並由此發展出了一份情感深厚的友誼。薩弗蘭斯基說:"兩位重量級人物之間能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誼,是非常難得和少見的。在德國的歷史上,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兩人也是至好的朋友及合作無間的工作夥伴。"

當歌德從事長篇小說系列《威廉‧邁斯特》的創作時,他毫無保留地向席勒出示了自己未經修改的手稿。席勒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分析能力。然而再強的理性,薩弗蘭斯基在這裡還是發現了隱藏於席勒下意識的一些情感因素。"仔細觀察席勒當時的反應,比如他在書信裡對《威廉‧邁斯特》的批評,就會發現,雖然席勒總體上認為這是一部絕妙的小說,但卻認為主角威廉‧邁斯特的形象太弱,不配擁有這樣的幸運。從這裡可以看出,席勒把自己先前對歌德的看法,轉嫁到了威廉‧邁斯特身上--而他又如此地熱愛歌德。"

可見大文豪畢竟也是凡人。薩弗蘭斯基向讀者形象地展現了"情感"是如何影響著藝術的交流。但是他並沒有過分強調兩位文人的私生活,而是為讀者打開了瞭解文豪創作的大門。

魏瑪歌德和席勒故居遙遙相望圖片來源: DW
為紀念席勒逝世100周年,Ernst Rietschel (1804-1861) 於1856/57作了這尊歌德席勒像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歡迎來魏瑪瞻仰歌德席勒圖片來源: DW

作者:Christel Wester / 雨涵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