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民間組織交流不再「單行道」

2013年10月24日

中歐官方與經濟交流日漸頻繁,民間扮演的角色卻非常有限。由德國"亞洲基金會"主辦的"歐盟-中國民間組織互換項目"正試圖填補這塊空白。

Für die China-Redaktion der Deutschen Welle Titelbild : ©Lin Yuli (Datum: 15.10.2013; Ort: Berlin) Schlagworte: China、Zivilgesellschaft、NGO Inhalt: Die Vertreter der NGOs aus Deutschland und China tauschen ihre Meinung aus.
德國民間組織與中國代表分享經驗。圖片來源: Lin Yuli

(德國之聲中文網)十年前在雲南成立的"綠色流域"組織,除了幫助麗江農民瞭解有關地震的知識外,還推動"綠色信貸",鼓勵銀行在貸款給企業時參考節能和環保的成效。"綠色流域"在被選入「歐盟-中國民間組織互換項目」後,派代表陳瑜於今年9月先到荷蘭的民間組織BothENDS見習,接著參加世界銀行的會議,學習經驗。

陳瑜在柏林總結這次交流成果時表示,"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在教育民眾、架構網頁和與官方合作方面,經驗比較豐富"。不過,交流並非只是單行道,世界各國的環保人士,也透過她來瞭解中國。荷蘭BothENDS的成員說,"我們關心中國很久,現在終於有人從中國來到我們這裡,親自給我們介紹中國的情況。"

「歐盟-中國民間組織互換項目」由"亞洲基金會"主辦。今年從歐洲和中國各挑選了5個民間組織,根據他們所關注的焦點配成5對交流夥伴。雙方都派代表到夥伴機構工作和學習4到8個禮拜。

中方不樂見外國資金

"武漢大學公益與發展法律研究中心"也是參加交流項目的民間組織之一。主管丁鵬從事人權的研究和保障工作多年。他介紹說,該中心除了為貧窮的農民提供法律諮詢,也關注看守所的人權保障。

該中心與英國民間組織"法律實務"(The Rights Practice),多年來就建立了夥伴關係。本次交流的重點是如何在中國建立刑事羈押人員人權保障的機制,例如把律師的服務處直接設在看守所內,方便家屬獲得法律諮詢。

不過,丁鵬也指出,中國政府雖然有意改善獄中人權狀況,但在中國推動人權保障,難免遇到阻礙。比如,說服官員接受外國資金資助非常不容易。"法律實務"計劃負責人康福特(Sophie Cornford)也指出,雙方合作過程中遇到不少干涉,因為中國官方不樂見外國資金流入本國的民間組織。

示威對政府造成壓力

今年參加「歐盟-中國民間組織互換項目」的中國民間組織代表也瞭解了德國公民社會發展的一些現況。比如,呼籲政府重視小農權益的"我的農業"(Meine Landwirtschaft)組織今年年初曾動員農人將近百台的曳引車,從全國各地開上柏林的大街。"我的農業"負責人佛烈茲(Jochen Fritz)表示,德國非政府組織主要是以上街示威為手段,透過媒體報導對政府造成壓力,促成官員改變決策。其實民眾都相當關心食品安全,痛恨食品有添加物,如果農業的相關議題能受到更多民眾的重視,食品工業集團就無法再繼續把持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中歐公民社會脈絡不同

"亞洲基金會"(Stiftung Asienhaus)中國項目的主管蘇娜(Nora Sausmikat)指出,歐洲和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脈絡不同,前者大多在1968年學生運動後從民間興起,具有反權威和反體制的精神;而在中國,關注環保、婦女、消費者、和工人權益的非營利組織,主要是由官方人士主導成立,並且在註册後繼續受到官方的監控。因此政府與民間二元對立的情況很少出現。中國的公民社會組織主要是透過媒體提出建設性的批評,為大眾提供訊息、培訓、和諮詢的服務,而不是像西方公民組織那樣採取對抗性的運動。但她也指出,中國公民社會近年來發展蓬勃,爭取到一定的活動空間,官方已經不能完全掌控。

作者:林育立

責編:樂然

"我的農業"從德國各地動員曳引車到首都示威。圖片來源: Bigi Möhrle
英國民間組織"法律實務"(The Rights Practice)計劃主持人康福特(Sophie Cornford)與"武漢大學公益與發展法律研究中心"主管丁鵬。圖片來源: Lin Yuli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