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鄉村計劃「成功」

2006年2月3日

由歐盟資助、奧地利組織實施的一個名為 「成功 」的項目,在中國7個村莊試行,初見成效。

歐洲專家稱,中國農村依然具備「可持續性」圖片來源: dpa

已實施3年

該計劃表明,中國農村也可以顯示出一幅嶄新的面貌,「農民流城」的現象可以克服。1月 16-17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 「中國村莊及其長久未來」的討論會上,一個國際專家小組介紹了「成功」這一項目的成果。

在3年時間裡,中國和歐洲的專家們與村民們共同設計未來,讓農民在21世紀中國扮演新角色。 科學家提出的一個論據是:中國農村依然具有 「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它們消耗的資源相當於自己所生產的量,依然還處在「自然預算」的框架內。

1949年建政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宣傳說,中國是一個農民的國家。但是,在發展經濟成為首要目標的今天,農民們已成為中國政治的犧牲品。

中國人口佔全球四分之一,而中國的耕地只佔全球七分之一,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依靠越來越少的土地養活。

「成功」項目的核心是:有哪些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方法,它們當中有哪些應當保留?農村地區的生活品質如何加以改善?

7個試點村莊中的一個是擁有100口人的「杜家」山村,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省。這裡主要是石頭房屋,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傳統的後院,堆放和儲藏牲畜飼料、農具和糧食。

多種模式

以對日常生活的分析為基礎,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系統模式,給各種實驗留下了空間。例如,如果用太陽能生產電,或用玉米秸稈生產的酒精替代汽油,杜家村會是什麼樣?農民的收入會有什麼變化?如果勞作方式改變了,怎麼利用新出現的空閒時間?專家們與7個村莊的居民們共同設想出「持續發展」未來藍圖。

從大藍圖到微小的細節,從村莊所在地區到院落的安排以及築牆材料,- 大計劃的實現需要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專家小組內的建築師們遇到了傳統中國農舍,這些農舍可以使居民減少開支,不論酷暑嚴冬,都保持適宜的室內溫度。

這一傳統技術在今天的村落裡幾乎失傳。誰要是有能力蓋新宅,誰就想顯示現代感,放棄傳統的自然保溫方式,放棄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如何想像我們20年後的村莊?」-7個村莊的男女農民們就這樣對未來進行討論,由此規劃出一些小型項目。村民與專家們商量並自主實施這些項目。

現在,杜家村內,各家各戶都用上了可用太陽能加熱的自來水;距北京以南400公里的一個村莊將給村裡的學校配置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在河南的一個村莊,建起了一個浴池,不僅給村民們提供洗浴的機會,碰面聊天的場所,而且在浴池周圍還出現了小店鋪。

中國的許多村莊依然還是傳統型的農民莊戶,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很小。歐洲專家們強調指出,持續性發展雖然是地方方案,但只有在形成全球網路時才會有效。

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中已扮演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全球的能源供應產生極大影響。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也使歐洲的原油價格飈升。「成功」項目表明,今天,在中國農村所發生的事情,也決定著全球的共同未來。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