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國霸佔全球網路

2013年7月8日

美國人為何要收集海量數據?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能做到。網路被美國企業牢牢掌控:歐洲人只能仰人鼻息。本台網路专家Jörg Brunsmann對此進行了一番分析。

EU Netzwerkkabel Stecker gezogen Symbolbild DW4_0146. Foto DW/Per Henriksen 04.07.2013
EU Netzwerkkabel Stecker gezogen圖片來源: DW/P. Henriksen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真像是歷史的嘲弄:如果沒有歐洲的研究資金,美國人今天可能根本無法從網路(Internet)中截取如此海量的訊息。目前網路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而其基本架構是上世紀80年代在位於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開發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歐洲各國共同出資建立的一所科研機構。網路本身的發展當然比萬維網要早得多,但當時的網路仅僅是供科研人員和專家們使用的一個網路。直到90年代,公眾對於該網路的存在還幾乎一無所知。直到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領導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改變了這一局面:正是萬維網點燃了網路作為現代大眾傳媒的"第一把火"。

DW網路专家:Jörg Brunsmann圖片來源: DW/Christel Becker-Rau

歐洲-善於發明創造,拙於市場開發

歐洲人的問題在於:儘管他們搞定了網路技術的基礎,但網路的進一步研發,尤其是商業化使用卻被美國企業牢牢握在手中。看看網路企業的"五巨頭"就能很清楚這一點。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網頁分別是Facebook、Google、Youtube、Yahoo和Amazon。直到第六位才出現了第一家總部不在美國的企業,中國的"百度"。此外,美國網路服務供應商並非僅僅因為佔據了龐大的美國國內市場才變得如此強大。在美國之外,人們也很喜歡使用這些網路服務。不管是在挪威、克羅埃西亞還是葡萄牙:在这些國家,以及許多其他歐洲國家裡,美國的Facebook都是最受歡迎的網頁。

對於美國政府和情報機構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再也理想不過的局面。再加上"愛國者法案"使得讓實施竊聽行動實際上簡便了許多。這部在2001年10月份"9‧11事件"發生後不久通過的法案規定,可以在沒有經過法官允許的情況下查閱數據。此外,該法對於美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同樣有效。這也就意味著:就算Facebook、Google等公司將數據儲存在美國境外,美國情報機關同樣可以得到。

Facebook的全球業務都要受到美國法律的管制圖片來源: Reuters

美國"竊密"省時省力

這使得美國情報機構竊取數據的機會超過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的同行,這也讓安全機構的工作變得輕鬆了許多。正因為可以簡單快速地獲取美國企業儲存的數據,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及類似機構才可能省下大把力氣。這些數據都經過整理存在美國企業的伺服器上。而像英國情報機構那樣在光纜上搭線"偷聽",只會得到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數據,必須經過整理,並且可能還要解密。儲存了世界範圍數據的美國大企業的伺服器才是網路里最令人感興趣的一部分。

作業系統有"後門"?

只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就可以更為清晰地設想出這一場景。因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很有可能擁有更為廣泛的數量來源。美國企業不僅在網路方面異常成功,而且大部分網路基礎設施的背後也閃現著他們的身影,而正是有了這些基礎設施,進入網路才成為可能。美國軟體業巨頭微軟公司的視窗系統(Windows)毫無疑問是世界範圍內最為普及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很久以來就流傳著这样一种懷疑,微軟可能在其軟體中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安裝了"後門"。迄今沒有證據證明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但如果真的存在這種"後門",美國情報機構就能直接進入全世界數千萬台電腦。在其他領域,比如網路傳播技術或者智慧型手機等,也是Apple、Google和Cisco等美國企業說了算。

Linux作為歐洲的替代方案?

在全歐洲可能都找不出一家企業或者機構,可以讓自己的電腦或內部電腦網路完全不使用美國企業產品。迄今為止,這也從來不是問題。因為美國被視為盟友和可靠的夥伴。在竊聽醜聞發生之後,這一條已經不再完全適用。問題是:歐洲企業和機構還能有什麼替代方案呢?在作業系統方面其實只有一個選项:Linux。該系統的特點在於,其程序代碼是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測試和改寫。就算有人為情報機構編寫了一個"後門程序"放在Linux裡,也很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被發現了。此外,Linux也可能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顯示歐洲人在網路和電腦方面始終與美國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Linux的研發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起步,創始人便是一個歐洲人:來自芬蘭的托沃茲(Linus Torvalds)。

公開透明:Linux系統創始人托沃茲圖片來源: AP

作者:Jörg Brunsmann  編譯:石濤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