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人的角色不再是教師爺

2010年5月25日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觀察了最近在新加坡召開的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他得出結論說,"金融危機使亞洲獲得了自信。這一地區數百年來首次開始懷疑西方的優勢地位"。所以,西方必須"適應自己的新角色":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5月14日新加坡舉行的第12屆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上的展台圖片來源: Zhang Danhong

"亞洲人對歐洲的經濟和聯盟政策以及作為唯一合法國家形式的民主體制提出了疑問。過去是歐美向亞洲人解釋世界,這不足為奇,因為他們帶著大把金錢來亞洲投資。歐美政治家要求尊重人權、加速民主化進程。經濟界人士要求按西方規則辦事、開放市場、消除官僚主義、腐敗和裙帶關係。直到今天,亞洲人仍然把1997至1998年間的亞洲金融危機視為西方傲慢姿態的象徵,因為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匍匐在地的亞洲小老虎國家發號施令。

今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幫助歐洲。與亞洲的通常做法一樣,戴姆勒、西門子等西方公司集團同樣也行賄。急需搶救的銀行不在曼谷或雅加達,而是位於慕尼黑或倫敦。所以,在氣候保護、貿易或多邊組織的資金分配問題上,亞洲現在開始顯示自己的力量。

經過多年積累外匯儲備和人為低估亞洲貨幣匯率,這一地區今天沒有債務危機的威脅。最多只是熱錢流入帶動了物業價格上漲,存在著潛在危險。而歐洲則不同:對歐元信任的消失也許能幫助德國出口廠家,但從長期來看,這是歐洲經濟衰弱不可忽視的標誌。"

歐洲人的新角色是夥伴

影響在減弱,歐洲成了新的危機地區。文章說,"指點教訓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亞洲人不再接受這樣的指點。歐洲人的新角色是夥伴、而不是教師爺的角色"。但是,"應該謹慎對待這種角色轉變":

"儘管亞洲現在充滿自信、有時甚至幸災樂禍,但是它並非不依賴西方。沒有西方對越南鞋、韓國電視機和中國電子產品及水果的需求,亞洲引以自豪的經濟增長率就會象熱帶陽光下的奶油一樣消融。

亞洲必須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與西方相比,即使現在亞洲的情況很好,但它並沒有走出困境。這一地區必須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性,但只有提升國內需求,才能做到這一點。而亞洲的消費者出自有道理的原因不這樣做,他們為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寧可把30%的收入儲蓄起來。只有在未來有保障的情況下,亞洲人才會把金錢投向市場。所以,亞洲需要具有承受能力的醫療和養老保險體系,亞洲國家必須進行可持續經營、發展教育和基礎設施,更公平地分配資源。

我們不需要像過去那樣,以教師爺的身份告誡說,亞洲離救命的河岸還差得很遠。有了這樣的認識,亞洲與西方就完全能夠成為夥伴。"

編譯: 王羊

責編: 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