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術
2025年7月15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東南亞國協(ASEAN)峰會期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見了美國國務卿盧比奧。這場會面不同尋常,甚至本來就不該以這種方式舉行——五年來,中國政府對盧比奧實施了嚴厲制裁:禁止入境、凍結資產、暫停一切與其及其盟友的經濟活動。
但盧比奧對這些措施毫不在意。在加入川普政府內閣前,他是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同時也是美國國會中由眾議院和參議院聯合組成的「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CECC)成員。該委員會的法定職責是監督中國的人權狀況和法治發展,並會在每年向美國總統提交一份報告。
作為該委員會成員,盧比奧曾嚴厲批評中國政府在香港鎮壓民主運動,以及在主要由穆斯林人口組成的新疆地區大幅壓制公民權利。北京方面視這些言論為對「內政的干涉」,在美國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後,中國將盧比奧列入制裁名單。
美中對抗加劇
上周五(7月11日),中美兩國外長首次以閉門形式舉行私下會晤。會後雙方幾乎沒有對任何具體議題進行披露。中國官媒事後報導稱會談「積極、務實且富有建設性」。在次日(7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王毅用四個關鍵詞總結了他眼中此次會談的重要成果:「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但他並未透露盧比奧是否仍在中國制裁名單上。
盧比奧在會後證實,華盛頓和北京都有「強烈意願」促成美國總統川普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兩國外長的會面通常被視為國家元首訪問的先兆,不過目前尚未確定具體日期。
太平洋世紀的到來
20世紀的大國政治以大西洋區域為中心,而到2025年可以清晰預見,重心將轉向太平洋地區。因此,政治學家稱本世紀為「太平洋世紀」。
儘管美國仍是超級大國,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目標是,到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大、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普華永道(PwC)在2025年初發布的一項研究中預測,中國將在未來30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這種爭奪對世界主導地位的競爭正在重塑當今世界格局。華盛頓與北京相互視對方為對手,其後果便是貿易戰、全球軍備競賽以及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歐盟夾在其中左右為難
美國正借用「強者的權利」,迫使經濟實力較弱國家屈服於不平等的貿易條件。上周六(7月12日),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征30%關稅。據德新社報導,雖然鋼鐵和鋁產品不在本輪加稅之列,但這些產品本身早已面臨高額關稅——美國對來自歐盟的汽車及零件征收25%關稅,對鋼鐵與鋁徵收的關稅高達50%。
對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迅速作出回應,表示將採取「所有必要措施」保護歐盟利益,包括採取反制措施。同時,她也願意推動達成「協議」。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計劃於周一(7月14日)與美方談判代表進行會談。
德國工商聯合會(BDI)執委會成員沃爾夫岡‧尼德馬克(Wolfgang Niedermark)發出警告,威脅稱加徵關稅將「損害經濟復甦和創新能力」,也會破壞對國際合作的信心。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德國與中國一樣依賴自由貿易。
美國:夥伴、競爭對手、還是勁敵?
如今的問題是:歐洲到底該信任誰?是這個過去的老盟友,現在卻在全球化道路上設置障礙的美國?還是正在崛起、儘管意識形態上有差異但卻尋求與歐洲更加密切合作的中國?
來自西班牙智庫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Elcano Royal Institute)的中國問題專家保拉‧奧利弗‧洛倫特(Paula Oliver Llorente)與米格爾‧奧特羅-伊格萊西亞斯(Miguel Otero-Iglesias)大膽拋出了這個頗具挑釁意味的問題:如今的美國對歐盟而言是否同時是「夥伴、競爭者與對手」?這個表述原本是歐盟對中國關係的定義,並被德國政府於2023年納入其對華戰略中。
兩位專家指出:「歐盟目前難以將這種概念性的定義轉化為具體一致的政策行動。」在美中對抗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確定性已成為歐盟戰略定位的主導因素」。
他們認為,歐盟與美國在對中國的威脅認知上存在巨大差異。美國將中國視為「霸權競爭者」和「生存性威脅」,而歐盟則尋求與中國建立「平衡的全球夥伴關係」。因此,歐洲必須制定差異化的風險緩解戰略,以減少對中國在關鍵領域的依賴。
德國面臨「歷史性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中國問題專家克勞迪婭‧韋斯林(Claudia Wessling)與伯恩哈德‧巴爾奇(Bernhard Bartsch)指出,川普政策與美中衝突已對德國構成「歷史性挑戰」。長期以來對與美國之間可信賴合作的堅定信念,已經開始動搖,「一切照舊」已不再適用。
問題在於:若德國與中國走得太近,勢必激怒華盛頓。美國目前在歐洲戰後安全體系中仍不可或缺。特別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美國的軍事存在變得更加關鍵。德國聯邦政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必須在一個受地緣政治主導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時應對國內社會的日益兩極分化。
儘管德中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係,但兩國關係已開始降溫。上周,德國外交部已召見中國駐德國大使鄧洪波,原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艘護衛艦在紅海對歐盟監控任務中的一架德國軍機使用了敵意雷射照射。德國提出抗議,中國則否認指控,稱這艘護衛艦當時位於亞丁灣,而非紅海。
德國政府於2023年出台的中國戰略以「去風險」為核心,倡導降低依賴性。許多企業隨後不僅在中國,也在美國投資。但韋斯林與巴爾奇兩位專家指出,德國企業現在意識到,這種「雙線戰略」可能與德國經濟利益背道而馳,並可能引發危機,如出口下降與就業流失。因此,「正確地去風險」可能對德國政府而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布魯塞爾與北京關係重啟?
7月底,歐中峰會將在北京召開。北京寄希望於通過此次會議重啟與歐洲的關係。儘管美國尚未公佈對華新關稅的具體稅率,但從其亞洲主要盟友——日本和韓國——從8月1日起將面臨25%的進口稅已經可以預見,對華的關稅稅率恐怕只高不低。
如果美中爆發貿易戰,歐盟市場很可能將被動吸收中國的過剩產能。美國甚至可能將由中國直接投資、在歐盟生產的產品也視為中國商品,從而對其徵收高額關稅。
對此,洛倫特與奧特羅-伊格萊西亞斯呼籲: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團結一致,減少對中依賴。然而,不同國家與美中之間的關係各異,它們對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的依存度也不同。這種「固有的異質性」使其在外交政策上也趨於分化。
「歐盟離不開夥伴關係,包括與中國的合作,」這兩位西班牙專家總結道,中國必須向歐洲企業開放市場,「這不僅需要承諾,更需要具體行動。」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