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觀眾可以欣賞到世界級的巨星和名劇,世界上最優秀的樂團會輪番在這裡演出。完美的音響和獨特的建築,這是所有世界級音樂廳共同的標誌。漢堡易北愛樂廳周三晚將迎來開幕音樂會。
圖片來源: M. Schulz1月11日,隨著落成慶典音樂會的舉行,漢堡又多了一個標誌性建築物。音樂廳自成一體,隔離得非常巧妙,絕不會受到港口噪音的干擾。設計師Herzog & de Meuron獨具匠心,在一個老舊貨倉的基礎上完成了這一鋼架玻璃結構的設計。整個建設過程持續了十年之久。不過,令人嘆為觀止的現代化音樂廳世界上還有許多。
圖片來源: T. Rätzke外形獨特,猶如由珠江水常年沖刷而光滑圓潤的幾塊石子。廣州大劇院由英籍伊拉克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在很多建築設計和歌劇院粉絲看來,廣州歌劇院已經成為引領21世紀歌劇院建築新潮流的典範性建築,如同19世紀Charles Garnier設計的巴黎歌劇院和20世紀Jørn Utzon設計的雪梨歌劇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N這座未來派的歌劇院是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的創意。修建期間,醜聞不斷費用激增,以至於設計師烏松也不得不在建築完工前宣佈辭職。1973年投入使用時,整個工程已經持續了整整14年之久。建造過程中的各種插曲和坎坷即將被搬上銀幕。2007年,雪梨歌劇院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5月開始,將對雪梨歌劇院進行歷時六年的修繕維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Naupold這座被戲稱為「巨蛋」或「水珠」的建築四周被人工湖所環繞,座落於天安門廣場不遠處。1999年,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完成了這一由鈦金屬和玻璃組成的「橢圓體」。三個演出廳共可容納觀眾5500人。入口則設在水面之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Xiashun建築設計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在其故鄉城市瓦倫西亞設計建造了一座完整的科學藝術城:其中包括水族館,天文館,科學博物館和歌劇院。歌劇院的設計標新立異,極為大膽,整個建築呈雪白色。兩個金屬殼構成屋頂,總重量高達三千噸。這是建築,抑或雕塑?是一隻巨大的天鵝, 還是一頭龐大的鯨魚?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 Bruque這裡是洛杉磯交響樂團演出的主場地,領銜指揮則是明星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美。設計這座由不鏽鋼構件交錯組成的建築的是法蘭克‧蓋裡(Frank Gehry)。2003年音樂廳落成典禮上,蓋裡稱,音樂廳是獻給贊助商麗蓮‧迪斯尼(lilian Disney) 的「一束鮮花」。音樂廳以著名製片人華特‧迪斯尼命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七千多塊三角形遮光玻璃,像甲殼蟲一樣構成了這座建築的兩個主體。當地人因其外形而稱它為「榴蓮」。音樂廳內可容納1600名觀眾,新加坡交響樂團經常在此間演出。另有一個可容納2000人的演出廳,用於戲劇和舞蹈表演。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A. Hall藝術家奧拉夫爾‧埃利亞森(Olafur Eliasson)酷愛營造各類光學效果。他設計的音樂廳面牆由各種顏色的蜂窩狀玻璃構件組成。白天,這些玻璃構件折射陽光,使建築物顯得五彩繽紛。夜幕降臨,建築物照明不斷變化顏色,如同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哈帕,原文本來的哈發(Harfa)是冰島語夏季第一個月的意思。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McPHOTO/S. Wolf-Feix七座橫跨泰恩河的橋樑將蓋茨黑德和紐卡斯爾城連在一起。千禧年大橋一側則是燈火通明的音樂廳。2004年,設計師諾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本人主持了音樂廳的落成典禮。該音樂廳一年365天都對參觀者開放,每天開放時間長達16個小時。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Robertharding位於裏海之濱巴庫市的這所文化中心,是以亞塞拜然現任總統父親的名字命名的,表現得則是這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走向現代化的願望。設計師扎哈‧哈迪德2007年設計了這一流線體的建築群,與周邊單調突兀的高層建築群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D. Shamkin(德國之聲中文網)原因很多,-要是人們知道的話。不僅在漢莎同盟城市漢堡,財政部門為此傷透腦筋。該市的易北愛樂音樂廳-民眾親切地稱她作"愛爾菲"(Elphi)- 最終耗資近8億歐元,為預算的10倍。
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國家歌劇院"翻修費近4億歐元,預算則是2.39億;科隆歌劇院修繕費現在有可能攀升至5.8億,為預算的兩倍;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戲劇歌劇院的修繕工程更可能高達9億。
正如於爾格斯女士(Andrea Jürges)所指出的,這些天文數字一再讓各當事城市震驚不已。於爾格斯是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DAM)副館長。她和同事弗爾斯特(York Förster)一起在全歐範圍調查了大型文化建築造價攀升的原因。由此產生了名為《大歌劇院-麻煩不斷?》這一展覽,先在法蘭克福、現在也在科隆展出。
展覽極具現時性,且尤其具有啟發性,很多吃足苦頭的男女市長們競相前往參觀,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唏噓再三。錯誤各有不同,有些是要求過高,有些則是對造價有不現實的設想,而在不少情況下,計劃本身就不合適。最後,出現資金大漏洞。於爾格斯指出,其實,成本一般還是合理的。在對全歐範圍的劇院建築作比較後,她斷然駁回有關只顧撈錢的建築商、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及建築師的說法,斥之為天方夜譚。
展覽名含義雙關
《大歌劇院-麻煩不斷?》展覽的起因是法蘭克福戲劇、歌劇院案例。這個雙劇院建於德皇時代的1902年。人們很容易就能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一方面,是時代不同了;另一方面,是對此類公共建築物的要求。比如,1963年修建的玻璃大廳便是要作為振興和新公開性的標誌。於爾格斯解釋說,"文化建築從來都是社會自我認識的體現。"
然而,改變了的要求也對計劃產生影響:建築越來越大、越複雜,因而也更昂貴。一語雙關的展覽名正中要害。當戲劇歌劇院修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出現9億歐元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時,法蘭克福市高層也不啻大驚失色。而若新建,也不會更便宜。
其實,賬單似乎是對頭的,因為,它們不僅涉及造價,而且也涉及項目的風險因素,以及隱性的、通常不被提及的那些費用:比如,過渡演出場地的租費、風險追加保險費、其它種種昂貴的追加費用,即使是強迫公共競標也無法迴避此類費用。
這裡的觀眾可以欣賞到世界級的巨星和名劇,世界上最優秀的樂團會輪番在這裡演出。完美的音響和獨特的建築,這是所有世界級音樂廳共同的標誌。漢堡易北愛樂廳周三晚將迎來開幕音樂會。
圖片來源: M. Schulz1月11日,隨著落成慶典音樂會的舉行,漢堡又多了一個標誌性建築物。音樂廳自成一體,隔離得非常巧妙,絕不會受到港口噪音的干擾。設計師Herzog & de Meuron獨具匠心,在一個老舊貨倉的基礎上完成了這一鋼架玻璃結構的設計。整個建設過程持續了十年之久。不過,令人嘆為觀止的現代化音樂廳世界上還有許多。
圖片來源: T. Rätzke外形獨特,猶如由珠江水常年沖刷而光滑圓潤的幾塊石子。廣州大劇院由英籍伊拉克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在很多建築設計和歌劇院粉絲看來,廣州歌劇院已經成為引領21世紀歌劇院建築新潮流的典範性建築,如同19世紀Charles Garnier設計的巴黎歌劇院和20世紀Jørn Utzon設計的雪梨歌劇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NN這座未來派的歌劇院是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的創意。修建期間,醜聞不斷費用激增,以至於設計師烏松也不得不在建築完工前宣佈辭職。1973年投入使用時,整個工程已經持續了整整14年之久。建造過程中的各種插曲和坎坷即將被搬上銀幕。2007年,雪梨歌劇院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5月開始,將對雪梨歌劇院進行歷時六年的修繕維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Naupold這座被戲稱為「巨蛋」或「水珠」的建築四周被人工湖所環繞,座落於天安門廣場不遠處。1999年,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完成了這一由鈦金屬和玻璃組成的「橢圓體」。三個演出廳共可容納觀眾5500人。入口則設在水面之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Xiashun建築設計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在其故鄉城市瓦倫西亞設計建造了一座完整的科學藝術城:其中包括水族館,天文館,科學博物館和歌劇院。歌劇院的設計標新立異,極為大膽,整個建築呈雪白色。兩個金屬殼構成屋頂,總重量高達三千噸。這是建築,抑或雕塑?是一隻巨大的天鵝, 還是一頭龐大的鯨魚?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 Bruque這裡是洛杉磯交響樂團演出的主場地,領銜指揮則是明星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美。設計這座由不鏽鋼構件交錯組成的建築的是法蘭克‧蓋裡(Frank Gehry)。2003年音樂廳落成典禮上,蓋裡稱,音樂廳是獻給贊助商麗蓮‧迪斯尼(lilian Disney) 的「一束鮮花」。音樂廳以著名製片人華特‧迪斯尼命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七千多塊三角形遮光玻璃,像甲殼蟲一樣構成了這座建築的兩個主體。當地人因其外形而稱它為「榴蓮」。音樂廳內可容納1600名觀眾,新加坡交響樂團經常在此間演出。另有一個可容納2000人的演出廳,用於戲劇和舞蹈表演。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A. Hall藝術家奧拉夫爾‧埃利亞森(Olafur Eliasson)酷愛營造各類光學效果。他設計的音樂廳面牆由各種顏色的蜂窩狀玻璃構件組成。白天,這些玻璃構件折射陽光,使建築物顯得五彩繽紛。夜幕降臨,建築物照明不斷變化顏色,如同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哈帕,原文本來的哈發(Harfa)是冰島語夏季第一個月的意思。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McPHOTO/S. Wolf-Feix七座橫跨泰恩河的橋樑將蓋茨黑德和紐卡斯爾城連在一起。千禧年大橋一側則是燈火通明的音樂廳。2004年,設計師諾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本人主持了音樂廳的落成典禮。該音樂廳一年365天都對參觀者開放,每天開放時間長達16個小時。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Robertharding位於裏海之濱巴庫市的這所文化中心,是以亞塞拜然現任總統父親的名字命名的,表現得則是這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走向現代化的願望。設計師扎哈‧哈迪德2007年設計了這一流線體的建築群,與周邊單調突兀的高層建築群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D. Shamkin 還有各種相關法律:一旦它們變得更嚴,或作了修改,修繕費用便有可能很快驟升。比如,改動後的工作場所法規允許樂隊演奏員今天有比過去大一倍的活動空間,由此,樂池也得擴大。
對防火和安全通道的要求也提高了,通風設備越來越複雜。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開銷。於爾格斯指出,樓宇技術設備一般的使用期規定為25年,然後就得更換,誰若未及時更換,屆時就可能因技術老化而得不到零配件,而若此時觀眾席通風系統失靈,那台上也就不允許表演,整座劇院也可能都得關門。
第106屆拜羅伊特音樂節7月25日開幕。和以往一樣,許多明星、政要都盛裝出席,觀看了本年度的開幕歌劇、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T. Hase梅克爾總理是華格納歌劇的粉絲,以華格納作品為主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她當然不願錯過。自從她前兩年穿了一次低胸裝後,媒體年年都要事先猜測總理會穿怎樣的禮服出席音樂節。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T. Hase今年,梅克爾選擇了古銅色的長裙與上衣,手袋也是相同顏色。他的丈夫紹爾(Joachim Sauer)則穿了一套中規中矩的黑色禮服。天公不作美,雨傘也成了本屆音樂節嘉賓服裝的「標準配件」。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T. Hase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今年也來拜羅伊特聆聽華格納歌劇,迎接他的則是巴伐利亞州的「國王」、擔任了九年州長的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拜羅伊特音樂節是巴伐利亞州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澤霍費爾因此也是常客。而瑞典國王則是首次來到這座小城。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T. Hase瑞典王後西爾維婭是一名德國人,六十年代還曾經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求學。這次出席音樂節,她穿了一身深藍色禮服。給她打傘的「娘家人」則是州長太太卡林‧澤霍費爾。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T. Hase德國媒體常常揶揄現州長澤霍費爾彷彿「國王」,那前州長施托伊貝爾則能稱作「太上皇」。現年76歲的他,和十多年前擔任州長時相比,似乎一點也沒老。他的夫人卡林則穿一件白底黑花連衣裙,同樣神采奕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Hase除了政要,許多演藝明星也來出席拜羅伊特音樂節。德語區的王牌偵探劇Tatort中的維也納探長克拉尼策(Harald Krassnitzer)攜夫人一同聆聽了開幕歌劇《紐倫堡名歌手》。而他的夫人克拉默(Ann-Kathrin Kramer)也是德國著名演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Hase瓦赫特維特爾(Udo Wachtveitl)也是華格納歌劇的粉絲,而他更為知名的身份則是Tatort劇中的慕尼黑警探。他的妻子舒爾茨(Lila Schulz)則是政治學者。夫妻兩人如今也是拜羅伊特音樂界的常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Hase認識這對夫妻,可有「暴露年齡」的危險!諾伊羅特(Christian Neureuther,左)和米特邁爾(Rosi Mittermaier)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高山滑雪名將,後者還曾獲得過冬奧會金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Hase 注意了,樓宇技術設備!
鑑於此,於爾格斯證實,對建方來說,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樓宇技術設備常就是那條"潛伏的龍"。這條龍到處都在窺視著-就像在法蘭克福那樣,昔日的瑰寶要整修一新,重現輝煌,而且還要定期提升至最新的技術水準。科隆歌劇院、德勒斯登文化宮、柏林的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奧斯陸、漢堡或哥本哈根,到處都一樣。
還有一點:文化建築如今已不只是用於晚間、用作獲高額補貼的有錢市民階層的文化享受。在很多地方,此類建築-請看漢堡的"愛爾菲"-還是當地城市的標誌。要是情況順利,它們甚至還有助於提升相關城市的聲譽,澳洲的悉尼"歌劇院"便是一個例子。
與百年前威廉大帝時期的堂皇建築不同,如今,德國很多劇院和歌劇院白天也對公眾開放。這是有意為之:比如,在德勒斯登,市圖書館就遷入了剛修繕一新的文化宮;咖啡館、餐廳或其它多功能設施,使奧斯陸歌劇院那樣的文化建築成了公共場所。
不過,也有這樣的事情:在哥本哈根,一贊助人給這個城市捐贈了一個新歌劇院。以這種方式,雅典也得到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兩名捐贈人均為富有的船王,從購地皮、選定建築師、招標、建造,一直到竣工剪綵,全部親自過問。
有時會耗費數年的民主討論文化則毫無蹤影。於爾格斯副館長認為,一個城市的居民們理應討論,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民主決定程序是重要的" 。那麼,文化建築為什麼會這麼貴呢?她的回答:"因為,一座歌劇院、一座劇院,畢竟是要花一定的錢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