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供應鏈法踰越關鍵障礙 德經濟界提出批評

2024年3月15日

歐盟供應鏈法克服了一個決定性的障礙。儘管德國政府在自民黨的要求下投了棄權票,但該法案在歐盟成員國中仍獲多數通過。德國經濟界代表作出批評,稱這不是人權的勝利,而是官僚主義的勝利。

Frankreich Straßburg | Europäisches Parlament mit Ukraine-Flagge
歐盟成員國多數通過弱化後的供應鏈法。如今尚須歐洲議會批准,但預計會多數通過圖片來源: Geisler-Foto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過長期談判,歐盟成員國多數通過了一項弱化後的歐盟供應鏈法。該法旨在維護人權。

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周五宣佈了這一消息。儘管德國投棄權票--相當於否決,但該法案仍獲得必要的多數國家支持。

德國執政黨之一自民黨一直要求德國政府反對該法案。其理由是,企業可能因擔心官僚主義和法律風險退出歐洲。德國另兩個執政黨社民黨和綠黨則支持該法案。由此也在執政聯盟內引發公開的爭辯。

新法案內容如何?

早在去年12月,歐盟代表已就該法案達成一致,如果大企業在歐盟之外因童工、強迫勞動獲利,將被繩之以法。但由於該法案未能獲得多數歐盟成員國同意,如今內容上明顯弱化。

按照最初的計劃,該法案針對500名員工、1.5億歐元營業額以上的企業,如今這一界限提高到1000名員工、4.5億歐元營業額以上,並且過渡期為五年,逐步實施:前三年的過渡期結束後,該法案將對5000名員工、15億歐元營業額以上的企業生效。前四年的過渡期結束後,該法將對4000名員工、營業額9億歐元以上的企業生效。

歐盟委員會將公開一份受到該法影響的非歐盟企業清單。這些企業如果在歐盟的業務達到一定的營業額,也可能適用該法案。

此外,另一個弱化的方面是,法案取消了"風險領域",也就是被認為更容易出現侵犯人權風險的行業,比如農業或紡織業。按照原先的規定,即便人數較少的相關行業企業也可能適用該法。弱化後,這些企業如果通過侵犯人權而獲利,仍可被告上歐洲法院。

德國自2023年起已經有了本國的供應鏈法。但歐盟的版本超過了德國的規定。比如,德國的供應鏈法排除了對企業違反"謹慎職責"(Sorgfaltspflicht)進行追責。

此次各成員國多數通過的該法案還須經過歐洲議會批准,不過預計將會多數通過。

林德納:仍從原則上持批評立場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ts-Agentur

德國自民黨主席林德納:仍持批評立場

德國自民黨主席、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表示:"我們原本希望的是更少官僚主義、更切合實際的供應鏈法規。"他同時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作出批評。德國聯邦議會自民黨團批評馮德萊恩一味追求監管、偏執於官僚主義。

自民黨歐洲議員哈恩(Svenja Hahn)表示:"總體來說,供應鏈法仍難以操作,因為對於自身影響力範圍之外的刑責限定並不明確。"儘管如此,他表示,是因為自民黨的努力,該法案的許多條文才有所改善。

德國社民黨籍勞工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則對該法案表示歡迎,稱有利於人權和經濟,「因為我們為所有在歐洲的企業創造了公平的競爭條件」。他也曾在歐盟層面參與該法案的談判。

基民盟歐洲議員伏斯(Axel Voss)表示,該法案總計適用於歐盟內約5000家企業。他批評法案的內容改變未與歐洲議會協商。

歐洲議會的首席談判代表、社民黨的沃爾特斯(Lara Wolters)則表示:"馬克宏、梅洛尼以及德國自民黨首林德納等領導人使了花招,但比利時仍成功踰越了成員國中的障礙。"

經濟界批評官僚主義

德國工商會(DIHK)主席亞德裡安(Peter Adrian)則對弱化後的歐盟供應鏈法仍表示質疑。他說,作出修改是積極的,但對企業來說,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要對世界各地的供應鏈、直接間接的商業夥伴進行監控。"儘管有所瘦身,但歐盟供應鏈法仍不切實際,會帶來很多官僚主義。"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主席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也表示,該法是"對歐洲競爭力的又一次打擊"。外貿聯合會(BGA)主席揚杜拉(Dirk Jandura)表示:"這一結果不是人權的勝利,而是官僚主義的勝利。"

根據該法案,未來歐洲相關企業必須記錄,從第三國進口的產品不存在童工或者破壞環境等問題。

支持該法案的人權組織反應不一。樂施會(Oxfam)稱,這是"有所刪節的里程碑"。重要內容被弱化,"跳過民主程序,以保護大企業" 。

大眾股東大會: 高管被扔蛋糕 被批賺「不義之財」

01:3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新社、法新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