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劃定30種關鍵原材料 擬管控供應鏈風險
2021年4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它們閃爍著紫色、紅色和銀色的光彩,有時看上去很骯髒,像碎石,但對於智慧型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而言,鈷或鍺是至關重要的原材料。
歐盟為國防、可再生能源,以及機器人、無人機和電池等領域,確定了30種「關鍵性工業原材料」。它們目前還沒有替代品。與鋼鐵、水泥和石油不同,許多關鍵原材料的全球年產量只有幾千噸,而且只被少數幾個國家控制。
相關礦產來自哪些國家?
全球有多個重要的相關資源的熱點。南非北部擁有鉑和釩的礦藏,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則擁有鈷礦,美國開采鈹,而中國可以開采30種不同的關鍵原材料中的三分之二,包括銻、重晶石和稀土。
中國是稀土的三大供應方(中美俄)之一,其供應份額遠遠超過美國和俄羅斯。這一優勢部分歸功於中國各地豐富的自然礦藏,但也是國家精心規劃的結果。
中國主導市場的計劃
德國智庫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亞洲部負責人希爾珀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 認為,「中國從戰略意義上發展採礦和原材料加工。如今,上海金屬交易所甚至比倫敦金屬交易所更重要。」
他說,「鄧小平說過一句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這句話僅僅意味著開始。」
鄧小平1987年的這段話用到當下,描述的是中國不僅在採礦、而且在加工業方面也佔據了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對稀土的冶煉加工也主要是在中國完成的。
希爾珀特指出,「中國在該領域開創的技術全球獨佔鰲頭」,「即使在其它國家開采了替代礦產,大部分加工也必須在中國進行,然後再出口到國外。」
於是,中國既是關鍵原材料的最大生產國,也是其他地方開采的原材料的主要進口國。為確保直接進入當地原材料市場,中國公司在外國投資礦山,比如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開采鈷礦,或在南非開采鉑金。中國政府的這一海外戰略既適用於中國缺乏的資源,也適用於中國擁有豐富資源的領域,比如太陽能電池板中使用的螢石或硅金屬。
希爾珀特認為,除了控制關鍵原材料的供應鏈外,中國的主導地位還歸功於環保領域寬松的法規,使其能夠忽視環境破壞的後續成本,此外,相對低薪水也是因素之一。同時,通過使用出口限制條款、為企業建廠提供補貼等手段,促進其加工業和技術供應鏈的發展。
他說,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能夠打敗競爭對手。「最終,中國人用毀滅性的價格競爭迫使其他供應商從市場敗退」。
中國以外的10大供應商無法在這場競爭中保全地位,他們在全球關鍵原材料總產量中僅佔35%的份額,中國的份額則為45%。
生產者和購買者的風險
中國的主導地位並不是未來原材料供應鏈可能出現瓶頸的唯一根源。
許多原材料的開採礦區常常設在內亂、腐敗或獨裁領導的亞洲或非洲國家。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全球近60%的鈷供應來自剛果(金),那裡的國內暴力衝突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因此,鈷是一種所謂的 「衝突礦物」,這意味著,它得到公眾社會的密切關注,因為這一礦物在動亂地區開采和出售,那裡的戰鬥也隨之延續。
另外10種關鍵原材料的未來供應也被打上問號,它們分別是銻、鉍、鎵、鍺、輕稀土和重稀土,目前可以在塔吉克斯坦、中國、俄羅斯和寮國開采,而在哈薩克斯坦、越南、俄羅斯和中國則開采鎂、鈮、磷和鎢。這裡所涉及的國家均有著司法不獨立、腐敗橫行的壞名聲。
專家們一致認為,未來的供應可能會受到裙帶關係、缺乏民主治理、貿易限制、內亂甚至國家內部軍事衝突的影響。
歐盟計劃建立自己的礦產業
歐盟委員會國防及航天領域發言人表示,作為買方,歐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項新戰略,以確保 "開放和不受限制的原材料貿易"。他說,"當其他國家限制關鍵原材料的出口時,歐盟應當採取必要的行動,以取消出口限制。"
2012年,歐盟、美國和日本在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的訴訟中獲勝,迫使中國放棄對關鍵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今年2月,應歐盟的要求,世貿組織成立了一個小組,旨在對印尼的原材料出口限制進行評估。
為減少對國際供應鏈的依賴,歐盟制定了兩項措施。根據其2020年行動計劃,歐盟建議各成員國推動原材料來源的多樣化。該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已要求各成員國在本國落實2025年以前可以啟動的採礦和加工項目。
第二項措施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依賴性。不過,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否會產生重大影響,或者工業界最終是否必須找到替代品,這一點存在爭議。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