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東擴:創造多贏的奇跡
2004年5月1日5月1日是歐盟實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擴展的日子。8個中歐及東南歐國家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以及地中海國家塞普勒斯和馬爾他成為歐盟的新成員國。
隨著8個中歐與東南歐國家、以及地中海國家塞普勒斯和馬爾他加入歐盟,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統一經濟區,涵蓋人口4億5千萬,比迄今為止的歐盟人口增加了7400萬,甚至還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3000萬人口。雖然從經濟上來說新成員國在歐盟內的份量並非最重,但它們每年仍將為歐盟增加4330億歐元的國民生產總值。但僅這一點就已產生了新的問題:假如新增的20%人口只帶來5%的國民生產總值,那就意味著,從統計角度來說,擴大後的歐盟人均產值是下降了。
歐盟內部富裕程度的差距加大。迄今為止歐盟內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地區與最低的地區相比差距是5倍,而歐盟擴大後,這一差距加大到9倍。除此以外,大多數新成員國的工業都不發達,而主要是以發展農業為特徵。假如它們想要趕上歐盟老成員國的富裕程度,那就首先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改革。據德國經濟研究所調查,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通訊、交通、能源、水力以及環境領域需要新增投資4000億歐元。絕大部分必須由新成員國自己負擔,只有較少的一部分能夠獲得歐盟的資助。很多人擔憂,歐盟對此負擔不起。
歐盟擴展問題專員君特.費爾霍伊根說:「說到支出,與德國統一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歐盟2004至2006年將為十個新成員國財政支出120億歐元。其中德國分擔部分仍為22%,也就是說,擴展之後三年內,德國將為此支出25億至30億歐元。」
這項投資是值得的,特別是對德國經濟來說。因為在新成員國急需的物資領域、以及在新成員國居民鐘情的昂貴消費品領域投資是德國經濟的強項。也就是說,在基礎設施和工業領域進行現代化改造將令物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鐘情於消費的中產階層的產生也將活躍消費品市場。德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係在過去數十年中不斷發展,而且,德國居於擴大後的歐盟的地理中心,因此在爭奪新市場的競爭中,德國同樣會處於中心地位。
過去數年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入盟進程的頭一階段--經濟聯合開始以來,德國與入盟國家的貿易額是原來的4倍。德國出口貿易的9%都針對這些新成員國,與出口美國的貿易額相當。中東歐國家進口貿易額的30%都來自德國。個中的原因是:德國的工業產品以品質、創新、使用壽命長以及環保聞名。因此毫不奇怪,過去數年在十國入盟的準備階段,德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額以明顯超出平均水準的速度增加。
聯邦批發和外貿協會主席安東.伯爾納對此解釋道:「2003年,德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僅增長1.6%,而針對新成員國的出口與2002年相比卻增加了5.7%,即565億歐元。我們對未來的發展甚至更表樂觀。預計未來十年中,向新成員國地區的出口每年將增加6%-8%。」
之所以與該地區貿易會有如此快速的發展有兩個原因。其中之一是,新成員國要迎頭趕上;另一個則是,隨著新成員國的入盟,貿易將更加便利。除了極少數特殊規定外,幾乎所有的關稅以及其它貿易屏障都將被取消。不僅德國向該地區的出口在過去十年內增加一倍,即去年已達到565億歐元,來自這些國家的進口額也大幅增加,去年達到573億歐元,佔德國進口總額的11,4%。
德國對入盟國家的直接投資達到300多億歐元。在入盟準備階段,這一數額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每年均以超出平均水準的速度增長。目前新成員國中已經有5000餘家德國或以德資為主的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德國企業數量還會增加。經濟專家和經濟協會一致認為,民眾對德國就業崗位輸出到國外的擔心和抱怨是沒有道理的。
德國6家權威經濟研究機構在最近發表的預測報告中指出,雖然由於企業界把越來越多的經營活動轉到了東歐,並由此導致德國國內就業崗位的喪失,但另一方面,來自國外的廉價半成品也改善了德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並通過增加出口而帶動國內就業。因此歐盟擴展的有利影響大於不利影響。外貿協會主席安東.伯爾納說,東擴將帶來雙贏的局面。
與官方和企業界的樂觀估計不同,德國民眾對歐盟擴展帶來的影響反應比較消極。他們擔心來自新成員國的廉價勞動力會對德國就業市場造成衝擊,而德國企業加強在新成員國地區的投資和經營活動則會造成德國國內就業崗位的流失。據統計,德國人目前月平均薪水為2200歐元,波蘭人為470歐元,而拉托維亞僅為260歐元。如此巨大的差距使德國人在低薪水領域的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
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雖然有超過半數的德國人認為歐盟擴展是件好事,但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從長遠來看,擴展對德國的負面影響會大於正面影響。歐盟擴展問題專員費爾霍伊根對此解釋道:「並非所有的德國人都知道,市場其實已經開放了十年。並不是隨著5月1日的到來,市場大門在一夜之間才打開,市場競爭實際上已經持續了10年。而經驗表明,這種競爭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
德國出口商估計,由於歐盟的擴展,德國有數十萬工作崗位得到保證。而在未來10年,將新增50萬個就業崗位。即使是實用主義者也說,歐盟擴展對德國的經濟復甦和繁榮來說是個歷史性的機遇。對移民問題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移民的數量將由此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復甦地區對勞動力需求的大大增加。
當年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盟時,許多德國人也心存疑慮。但這幾個國家經濟上迅速起飛,很快大批移民又返回國內。當然必須承認,當時德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與今天又有很大不同。上世紀60年代德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而現在經濟持續不景氣已動搖了人們的信心。
本台記者施帕索夫斯卡就歐盟擴展問題發表評論認為,德國民眾心目中的疑慮證明,德國人仍然缺乏對歐盟的認同感。歐盟更多被看做是一個官方機構,而不是公民值得為之承擔義務和權力的政治目標。歐洲議會投票率越來越低就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是歐盟赤字導致的後果之一。為了讓更多的人承擔義務,歐洲的政治家們必須做出更多親民決議。民眾對歐盟的接受程度也取決於領導者今後是否能賦予歐洲政策以更多面孔。
無論如何,歐盟實現擴展意味著歐洲大陸終於擺脫了分裂狀態,完成了由於冷戰而被迫中斷的事業。正如德國1990年10月重新統一一樣,歐洲國家現在也終於能夠再度共生共存,沒有人能否認,這一漫長而艱巨的統一道路確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