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正式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 中方:不接受
2024年10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質疑中國政府過度補貼,週二(10月29日)正式通過對中國製造電動汽車加徵高額關稅,以保護歐洲廠商。
除了原本10%的汽車進口關稅之外,新加徵的關稅介於7.8%到35.3%不等,預計實施5年。其中吉利(Geely)是18.8%、比亞迪(BYD)17%、上汽(SAIC)則是35.3%;美國企業特斯拉(Tesla)在中國廠製造的產品也面臨7.8%的新關稅。
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結論認定中國政府對業者的補貼,削弱了歐洲汽車廠商的利益。新的關稅週三(30日)生效,實施為期5年。
在此之前,歐中雙方舉行了8輪技術協商,盼商討關稅以外的替代選項。如今關稅雖底定,歐盟委員會仍表示會繼續談判過程;據路透社報導,雙方同意11月1日展開新一輪談判。
歐盟貿易事務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聲明表示:「我們進行了審慎的調查,採取這些符合比例、針對特定目標的措施,藉此維護了市場公平和歐洲的產業基礎。」他說,歐盟「歡迎競爭,但必須以公平的競爭環境為基礎」。
近期歐美各國紛紛質疑中國政府過度補貼電動車、太陽能板等新能源產業,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威脅全球市場平衡。歐盟稱,中國每年300萬輛電動車的過剩產能,是歐盟市場規模的2倍;考慮到美國和加拿大已對其施加了100%關稅,中國電動車最有可能大量湧向歐洲。
此外,隨著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廠牌崛起,歐洲車企的優勢也減少了。根據歐盟委員會,中國電動車價格一般比歐洲製產品低20%。數據也顯示,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佔率從2019年不到1%,增加到8%,2025年可能再增加到15%。
德國業者不滿
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一事,在過去一年來引發歐盟內部分歧,德國和匈牙利等國持反對立場。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也擁有許多重要的汽車大廠。10月初,德國在歐盟會議中對加徵關稅投下反對票;當時有10國支持、5票反對、12票棄權。
德國經濟部29日表示支持歐盟與中國正在進行的談判,希望能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爭議,在保護歐盟產業的同時,也緩和貿易的緊張局勢。「聯邦政府支持市場開放,因為德國身為一個佈局全球、相互連通的經濟體,仰賴開放的市場環境。」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ueller)批評歐盟的決定會升高貿易衝突的風險,「是全球自由貿易的退步,歐洲的繁榮、就業保障和經濟成長也會倒退」。
穆勒的聲明寫道,汽車廠商面對中國時「並不天真」,但因應挑戰應該要透過對話解決,而業者需要的是能幫助其保持國際競爭力、開拓新市場、專注於創新的產業政策。她還表示,新關稅會讓產品更貴,不利於歐洲的電動車轉型。
法新社引述《圖片報》(Bild)29日發佈的訪談指,VDA主張:「如果這裡的能源比美國或中國貴3到4倍,如果官僚主義總是讓我們浪費時間和金錢,如果我們繼續在稅的層面上越來越缺乏競爭力……這樣下去是行不通的。未來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多都出現在國外。」
部分德國業者也擔心,歐盟的舉措可能導致中國的反擊,例如提高大型引擎的汽油車進口關稅,衝擊德國廠商。
新關稅底定之際,大眾汽車(VW)打算關閉在德國的至少3座工廠,並裁員數千人。
與此同時,德國的電機、金屬產業工會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罷工,欲爭取薪資調升;路透社指出,這加劇了汽車企業遭遇的難題:在成本提高、出口銷量下滑和外國競爭更激烈的處境下,如今德國業者越來越難以保持全球競爭力。
中國怎麼說?
彭博社指出,歐盟的舉措對中國電動車業者而言是一大挫敗,此前中國業者早已被美國的高關稅拒於美國市場之外。今年5月,美國宣佈對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從25%提高到100%。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30日回應,「不認同、不接受」歐盟的裁決結果,批評歐盟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並形容此舉是「保護主義」。
中方稱,已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欲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企權益。針對與歐洲的談判,中方強調「始終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亦一直在為此做出最大努力」,現階段雙方技術團隊新一階段磋商。
此前,中國也發起了針對歐盟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對象包含歐洲的白蘭地、豬肉等產業,這被視為中方對歐盟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的反擊。
反對歐洲加徵關稅者認為,雙方的攻防恐怕掀起新一輪貿易戰。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an)稱,歐盟正走向與中國的「經濟冷戰」。
不過,新關稅對價格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仍有待觀察,部分廠商或許有能力自行吸收部分成本。
(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