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美加大對俄施壓 莫斯科推「烏克蘭人道決議」

2022年3月16日

繼美國副總統哈里斯上週出訪歐洲後,美國15日宣佈,拜登下週將赴布魯塞爾出席北約特別峰會,主要聚焦烏克蘭戰爭。與此同時,歐盟宣佈對俄羅斯的第四波制裁,俄羅斯則是啟動退出歐洲委員會的程序。

Ukraine Mariupol | Krieg, Verletzter in Krankenhaus Nr. 3
烏克蘭南部城市持續遭受砲擊並傳出傷亡。圖片來源: Evgeniy Maloletk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委員會負責人格蘭迪 (Filippo Grandi) 週二 (3月15日)表示,自2月24日入侵開始以來,逃離烏克蘭的人數現已超過300萬。他在推特上寫道:「這場戰爭必須停止。」

為了阻止這場戰爭,西方大國各地奔走施力。白宮15日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於下周前往布魯塞爾,出席北約特別峰會。白宮新聞秘書莎琪 (Jen Psaki) 說,此行將重點關注烏克蘭戰爭,並重申華府對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的堅定承諾。

拜登將於3月24日在布魯塞爾與北約和歐洲領導人會面。此前,美國副總統哈里斯 (又譯賀錦麗 Kamala Harris) 上周訪問波蘭和羅馬尼亞。

同日,歐洲理事會宣佈對與克裡姆林宮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關的15名個人和9個實體的第四波制裁。歐盟在一份聲明中說:「受制裁的實體包括航空、造船和機械製造領域的公司。」

被納入這波新制裁的個人包括切爾西俱樂部老闆阿布拉莫維奇 (Roman Abramovich) ,以及幫助推動「克裡姆林宮對烏克蘭局勢的大外宣」的俄羅斯第一頻道首席執行官恩斯特 (Konstantin Ernst) 。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 (Josep Borell) 說:「我們正在把更多的寡頭和與俄羅斯政權有關聯的菁英、他們的家人和知名商人加入我們的制裁名單。這些制裁還針對那些主導與烏克蘭戰爭相關的假訊息和宣傳的人。我們的訊息是明確的:那些促成入侵烏克蘭的人要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

該方案加大對克裡姆林宮的經濟壓力的措施,包括禁止與俄羅斯的軍工企業進行交易、根據歐盟保障措施禁止進口俄羅斯鋼鐵、禁止在俄羅斯能源部門投資、禁止向俄羅斯精英階層出口奢侈品、禁止歐盟信用評級機構對俄羅斯和俄羅斯公司進行評級、延長對更多接近克裡姆林宮的個人以及與俄羅斯軍事和國防部門有關的公司的制裁期限。

美國總統拜登下週將赴布魯塞爾出席北約特別峰會。圖片來源: Al Drago/UPI/imago images

此外,美國週二也宣佈對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夫婦做出新的制裁,而加拿大也公佈新一波對俄羅斯的制裁。

與此同時,俄羅斯外交部在通訊軟體Telegram上寫道,莫斯科已經啟動了退出歐洲委員會的程序,表示此舉是為了避免因其入侵烏克蘭而被逐出歐洲委員會。

俄羅斯駐歐洲人權機構代表團團長托爾斯泰 (Pyotr Tolstoy) 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 (Sergey Lavrov) 的一封信交給了該委員會秘書長,宣佈莫斯科決定正式退出。

聯合國擬提出安理會決議

此外,俄羅斯15日發佈一份擬於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的決議,內容要求保護烏克蘭境內「處境脆弱」的平民,並為人道援助和尋求離開該國的人提供安全通道,但決議沒有提及俄羅斯對烏克蘭境內的戰爭負有責任。

決議草案贊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關於對話和談判的呼籲,要求通過談判實現停火,以迅速疏散「所有平民」,並強調「有關各方需要為此目的商定人道停火」。但它從未指明「有關各方」是誰。

草案對烏克蘭境內及周邊地區不斷惡化的人道局勢和平民傷亡報告表示「嚴重關切」,並強烈譴責「針對平民和民用物體的攻擊,包括不分青紅皂白的炮擊」。

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涅本齊亞 (Vassily Nebenzia) 告訴記者,俄羅斯正在擬定草案內容的最後階段,可能最早可以在16日進行表決。英國的聯合國大使伍德沃德 (Barbara Woodward) 在推特上說,俄羅斯的草案有幾個明顯的遺漏。例如,俄羅斯是戰爭中的侵略者,正是俄羅斯的入侵才導致這場人道主義危機。

俄羅斯的草案是在法國和墨西哥宣佈他們共同提出的關於烏克蘭的人道主義決議後的第二天發佈的。法國與墨西哥提出的決議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了兩週後,被移到有193個成員的聯合國大會上表決。

原先法國和墨西哥要提出有關草案,在英美壓力下,決議中放入:「停止敵對行動」。但俄羅斯要求決議中不該有「政治語言」,不然會提出否決。 法國駐聯合國大使德里維埃 (Nicolas De Riviere) 告訴記者:「顯然,要在安理會通過這項決議會很困難。」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