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歡迎你們到中國來!"

2011年6月3日

就在德國黑黃政府宣佈最遲於2022年關閉最後一個核電站以及歐盟國家計劃全面檢測本國核電站安全的同時,北京政府仍然堅持發展核電的方針,並誠邀德國核能人才到中國研究合作。

中國現有13座核反應堆,28座在建。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Zhang bin fj - Imaginechina

德國聯邦政府做出的退出核能決定也在中國引起關注和討論。北京政府堅持大力發展核電的方針。德國政府決定於2022年最終放棄在本國核能發電的決定被部分中國核能專家評價為"操之過急"。中國科協下屬的中國核學會(CNS)副秘書長劉長欣博士對德國政府的決定表示理解:

"任何國家的政府都會根據自己國家的經濟、社會、能源情況做出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面臨下一屆大選。"

北京大力投資核電

中國政府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力發展核能方面。據中國官方提供的數據,中國每年在核能領域的投資高達800億元。除現有的13座核反應堆外,另有28座在建。日本福島發生地震海嘯引發核事故後,北京政府仍堅持擴展核電的方針,但暫時推遲批准新的項目,並由專家對現有核設施進行安全檢測。截至2015年,中國核電發電量將由現在的1萬多兆瓦增加至4萬兆瓦,到2020年甚至再翻一番。中國核學會的劉長欣博士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在利用核能這一問題上中德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

"德國的能源需求相對中國來講比較小,德國有經濟實力購買核電。其實德國也不是放棄使用核電,只是不再本國生產核電。而中國情況不同,中國這麼大,能源需求這麼高,所以要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風險程度可以承受的情況下,使用核電是中國的一個現實選擇。"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中國核能行業協會(CNEA)的副秘書長徐玉明。他在中國出席一個會議時接受了《法蘭克福匯報》記者的採訪,並邀請德國的核能專家到中國來搞研究和合作。徐玉明稱"德國的核電站是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享有良好的聲譽"。《法蘭克福匯報》記者解讀的徐的言外之意還有:德國核專家可能會因為德國退出核能而面臨失業威脅。

搞物理出身的曾在中國核工業部任工程師、現居德國紐倫堡的費良勇認可徐玉明的建議:

"如果德國決定放棄在本國發展核能,而中國又決定大力發展核能,而且有必要發展核能,那德國的專家如果去中國協助中國發展,這是一舉兩得的事。"

德國核人才就業前景極佳

德國慕尼黑工大是聞名全德的培養核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該校新聞發言人安德烈斯‧巴滕貝爾格(Andreas Battenberg)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中國核能行業對德國人才發出的邀請值得感謝,但是德國的核能專業人才不必擔心面臨失業威脅。他說,以慕尼黑工大的核技術專業畢業生為例,他們的就業去向非常好,在全世界都是搶手的人才。此外,核電只是原子物理的一部分,材料學和醫學是另外的重要部分,而這兩個領域還有很長遠的發展前景。

德國北威州綠黨主席斯文‧雷曼(Sven Lehmann)對政府做出的關閉核電站決定表示歡迎,但不認為這意味著工作崗位的流失:

"從過去幾年的就業情況看,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是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領域,僅在北威州就有1萬多個新崗位。即使核電站關閉,核電工程師也是可再生能源領域急需的人才。德國的就業市場會發生變化,以煤礦和核能為主的領域要被綠色能源行業代替。 "

這位綠黨政治家對中國、法國、波蘭等國大力發展核電的決定表示遺憾,但同樣看到德國的大好機遇:

"德國有望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出口冠軍。我們希望德國能夠完全實現靠可再生能源來保障能源供應。其他國家會購買德國的環保技術和能源產品。"

中國歡迎人才來

看來,短時期內不會出現大批德國核專家湧向中國的"技術移民潮"。中國核學會的副秘書長劉長欣博士不願對徐玉明的建議做過多評價,只是很婉轉地說:

"有中國的學者出國交流深造,就也應歡迎國外的人才到中國來,這是很正常的學術交流。中國有需要的領域歡迎各界人才。"

換句話說,如果德國核專家想換個工作崗位或工作環境,中國的大門是敞開的。

作者:謝菲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