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80309 Belgien Monarchie

2009年4月11日

擁有人口1100萬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比利時,根據不同的語言族群而設立了荷蘭語、法語和德語三個地區。而各語種族群之間長期的緊張關係,是令國王感到焦頭爛額的一大隱憂:國王阿爾貝二世王位的存廢與否,完全取決於比利時能否繼續維持統一狀態。也就是說,北部富裕的荷語弗拉芒區跟南部貧窮的法語瓦隆區的分裂與否,決定著王室的未來命運。德國之聲特約記者為您敘述的有關比利時的王室歷史、國王的影響力以及宮廷的悲歡歲月。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和王後在1941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2008年底,當阿爾貝二世向他的臣民祝福聖誕和新年快樂時,看得出他緊繃著神經:厚厚的眼鏡後面,他疲倦的雙眼顯得更小,柔弱的聲音也更顯單薄,其原因是,國家又陷入一場新的政府危機:首相伊沃.萊特姆因涉及一宗銀行醜聞而辭職下野。就在節日期間,74歲的老國王把政治家們一個一個地傳喚到面前。最後,赫爾曼.范龍佩同意接任首相職務。這對阿爾貝二世來說,是件耗費精力的事情,他很不願意插手政治。

阿爾貝二世與印度總理辛格圖片來源: AP

比利時記者,貴族問題專家范登貝格指出:"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才介入,然後就設法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他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全部魅力,這顯然是阿爾貝二世成功的秘訣。我們的現任首相曾說過10次甚至20次:'我絕不當首相'。但是到了國王面前,國王馬上就能讓他瞭解到臨危受命的必要性。國王施展魅力功夫是無人能比的。"

處於這種政治形勢,他比誰都更需要這種過人的能力。儘管比利時國王每次作政治演講或採取政治行動,事先都需要獲得政府同意,但他在弗拉芒人和瓦隆人交鋒時被捲入紛爭的危險不能排除,而這種情況已持續了近180年:當時比利時脫離了荷蘭,致力建立一個獨立共和國。

作為保護國的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同意比利時獨立的前提條件是,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國。也就是說,必須設置一名國王。而偏偏國王的人選產生於德意志君主聯盟:他就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國的利奧波德一世:一位超級外交家和政治強人。就在此前不久,他剛拒絕登基希臘王位,原因是,他認為那裡的政治局勢險惡。范登貝格表示:"利奧波德本來也不很情願接受比利時王冠的,因為比利時國內糾紛迭起。直到銀行家羅特希爾德和各大強國保證給予支持,他才同意。於是,比利時1830年成為王國,利奧波德則於1831年登上了國王寶座。"

1945年,比利時王子查爾斯在安特衛普會晤盟軍代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利奧波德是新教徒,而他的支持者恰恰是瓦隆區的天主教徒:於是當地許多人被他封為貴族,法語理所當然地成為正式官方語言,荷語區的弗拉芒人則空手而回,因為利奧波德懷疑弗拉芒人與敵對的荷蘭政府沆瀣一氣。因此二戰後,當比利時王室經歷最嚴重的生存危機時,所發生的事情簡直令人匪夷所思,"那真是個極其荒謬的景況:在1950年決定王國命運的全民投票中,是弗拉芒人給王室投了支持票,瓦隆人卻一心想成立一個共和國。借助於弗拉芒人的支持,利奧波德二世才能在戰後返回比利時,王國從而得以繼續存在。直到今天,弗拉芒人仍不斷地提醒人們:當時是他們拯救了王室,但王室卻以怨報德。"

2007年比利時王儲夫婦參加議會投票圖片來源: AP

他們指責阿爾貝二世夫妻二人和三個孩子,至今仍說著蹩腳的荷蘭語。因此,今天只有大約51%的弗拉芒人還支持國王。布魯塞爾一名年輕的零售商說:"我們的王室可真不令人感到自豪。王位是世襲的,國王不需要努力奮斗,不需要展示特長和人品素質。今天假如國王退位我是不會感到悲傷的,除非王室今後不再花銷老百姓太多的稅金,我才同意他們的存在。哈哈哈......"

國家財政每年需支付王室大約3000萬歐元的開銷。

作者:Katrin Matthaei / 平心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