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有時需要形象的比較才能說明網路消費帶來的難以置信的能量消耗。例如使用比特幣一年可製造約22兆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漢堡,維也納和拉斯維加斯等城市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跨學科研究小組稱這是他們迄今對這一虛擬貨幣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的最詳細統計。
進行一次比特幣轉賬,就要在任何一台電腦的全球比特幣網站完成一道計算題,之後便可以獲得比特幣獎勵。僅在2018年,用於這種所謂的比特幣挖礦的計算機容量就增加了4倍。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施托爾(Christian Stoll)說:"為了改善生態平衡,可能會有更多比特幣'礦場'與可再生能源掛鉤。"
然而,即便不使用比特幣的人,在谷歌上進行一次搜索也會耗電0.3瓦時。也就是說,如果在谷歌上搜索20次,就相當於使用節能燈1小時。目前,全球範圍内使用網路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超過3300萬噸,是德國整個航空系統空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總和。
比特幣這個來勢洶洶的數字化加密貨幣具有神秘的背景和令人困惑的運作方式。在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動蕩起伏之後,它未來的路在何方?還能繼續暴漲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Kalaene2009年問世的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個分散性的數字貨幣。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不確定性中,它迅速獲得了成長的動力。比特幣的設計理念讓它和黃金一樣稀有,最多只能有2100萬枚。剛開始的時候,它只是一美分的幾分之一。然而到了2011年2月,比特幣已經基本和美金同值,隨後更是飛了起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Kalaene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這個名字是比特幣的代名詞。據說這位身份不明的IT專家發明了比特幣。雖然有說法表示他是一名30歲左右的日本人,但人們普遍認為,幾位計算機科學家搭建了這個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平台。還有一種陰謀論甚至認為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是比特幣真正的發明人,他已經予以否認。
圖片來源: Reuters/AAP/B. Macmahon與列印在紙上的歐元美元不同,比特幣存在於全球的計算機網路中。由於這個系統不是由銀行來提供驗證服務的,所以沒有交易費用。人們可以購買的最小單位是一「中本聰」——等於一比特幣的百萬分之一。購買可以匿名,甚至在數字貨幣的ATM機上進行。購買的比特幣會被存在數字錢包裡。
圖片來源: DW/M. Sevcenko為了確保不讓太多的比特幣進入流通,設計者創建了一個被稱為挖掘的過程。也就是通過複雜的數學運算來限制交易量。現在,這些運算難度已經複雜到必須用大型計算機來破解。挖掘比特幣的用電量巨大也是讓人擔憂的地方。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Zmeyev由於其匿名的性質,比特幣的成功背後很有可能是犯罪組織的推動,包括洗錢和購買非法商品。該貨幣網同時也是網路犯罪分子的襲擊目標。最近,北韓駭客的襲擊導致一家韓國數字貨幣交易所破產。報告顯示,恐怖組織「伊斯克蘭國」在購買武器時也會使用比特幣。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 Press/M. Dairieh比特幣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加密貨幣。它的成功招來了很多效仿者。其中大型數字現金的發幣方包括以太坊、Zcash、比特幣現金、Ripple和Litecoin。截止至2017年11月,這類貨幣的總數量已經達到1324種。其中數百種貨幣經歷了發幣失敗的過程。如今監管機構正在加強對數字貨幣市場的規範和審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J. Arriens對於比特幣來說,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時它的價值就已經接近1000美元。12個月後,一個比特幣的價格飆升至19784美金。儘管存在許多懷疑,但這個貨幣開始引起機構投資者的濃厚興趣。已經有兩家交易所開展了比特幣交易業務,允許投資者對這個波動性令人難以致信的加密貨幣進行投資。
圖片來源: Reuters/D. Ruvic從各國央行到有一定威望的投資者,幾乎整個金融體系都就比特幣催生的大規模泡沫發出過警告。他們認為這只會讓數字貨幣的持有者陷入災難。其中包括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他曾表示「比特幣應該被取締」。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將購買這個數字貨幣的人形容為「愚蠢」。
圖片來源: World Economic Forum/Benedikt von Loebell就在2017年聖誕節之前,比特幣經歷了戲劇性的起伏。先是突破了20000美金的大關,然後又在5天內縮水三分之一。在新年期間經歷了大起大落,貶值一半多後走勢才趨於平穩。如果華爾街也推出比特幣交易業務,我們會經歷更加刺激的過山車之旅嗎?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M. Weber 點擊滑鼠也消耗巨大能量
每點擊一次滑鼠,對電腦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能量消耗。2018年,德國所有發電廠以及工業和私人發電設施總共生產了大約649太瓦時的電力。其中有55太瓦被送入網路所需的供電系統。
或者我們舉一個城市的例子來說明:在大多數數據中心聚集的德國法蘭克福市,網路系統用電佔城市用電的大約20%,超過法蘭克福機場的用電量。而法蘭克福機場是德國最大、歐洲第4大機場。
因此說,通訊訊息系統的生態保護結果相當糟糕。因此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或採取明智的替代方案。 尤其是在當下數字化進程剛剛開始提速的時期。
耗電大戶:網路、數據中心
此外,未來世界將又有新的一部分人或者新的居民群體加入上網的隊伍。再加上新的移動標準、超快速的媒體產品、物聯網、工業4.0以及包括人工智慧和自动驾駛在內的技術革命,都將導致數據量和能耗大幅增長。
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的數據中心主要集中在美國。在該領域,類似的聯網伺服器主機在邏輯系統中相互連接。通過利用眾多伺服器的計算能力,計算機程序也在加速發展。它們可以集中管理並輕鬆匹配。此外,聯網還可以防止系統故障。
但是,這些數據中心需要巨大的伺服器冷卻系統。為此有些伺服器場甚至有自己的發電廠。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 - 湖濱技術中心大約每年消耗約100兆瓦的電力,營運商需要使用一個超過3200萬升冷卻液的巨大水箱來冷卻伺服器機房。
冷卻系統的新發現
由於冷卻系統成本高,因此伺服器營運商積極尋找有意義的替代方案並不奇怪。今後有可能可以用水代替空氣來冷卻伺服器,屆時產生的廢熱可能也可以得到利用。
此外,IT巨頭們正在逐步將 其大型伺服器場遷移到氣候更為有利的北部地區。谷歌、臉書和蘋果主要在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行了投資。因為那裡具備所需的空間、所需的專家和現代化的數字基礎設施,還有價格低廉的電能,其中包括部分來自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等可持續發電的電力供應商。最重要的是,該地區氣候較冷,無需使用昂貴的空調冷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