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異議科學家許良英逝世

2013年1月29日

異議科學家許良英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星期三在北京舉行。國內媒體低調報導,民主活動人士則紛紛表達深切悼念。

Tools and papers with sketches (Fotolia: #43441813); © Fotolia/Sergej Khackimullin
圖片來源: Fotolia/Sergej Khackimullin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學史家許良英1月28日下午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30日(星期三)下午在北京舉行。人權活動人士胡佳呼籲當局不要對活動進行干擾。

許良英是在中國知識分子中享受盛譽的物理學家、科學史家、思想家和民主活動家,也被稱為"中國年齡最大的異議人士"。紐約時報1月29日重刊一篇舊文,認為"如果他不是中國年紀最大的異見人士,至少也是中國學問最卓越的異見人士了"。他發表了200多篇論文,編著了六本書。他早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後任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編譯《愛因斯坦文集》,是愛因斯坦的重要研究者和思想傳播者,併發表了很多科學與民主的啟蒙著作和文章。

許良英是愛因斯坦的譯介者圖片來源: Lotte Jacobi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USA

在每一政治運動中都犯下錯誤

許良英年輕時因受愛因斯坦思想的影響,從事物理學的學習與研究,同時對政治發生興趣。1946年他在重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調入中國科學院。由於他仗義直言,在此後中國的每一場政治運動中都"犯下了錯誤"。

據《零八憲章論壇》及《紐約時報》報導,1955年,許良英因"胡風反革命集團"事件被審查,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因為質疑共產黨"失信於民",便被打成"極右分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發表文章宣揚"科學與民主",在"反精神污染"運動中遭受批判。隨後他年底與方勵之、劉賓雁等人醞釀開展紀念反右運動30周年活動。1988年底開始,鼓勵劉剛、王丹在北大開展"草地沙龍"和"民主沙龍"活動。1989年初,許良英和朋友方勵之起草了一封致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要求政治改革,空前地得到40多位科學家和學者聯署簽名。

1989年"六四"鎮壓以後,許良英對香港媒體說:"中國進入了黑暗時期,即使國民黨也沒有這麼狠毒,鄧小平對自己人民幹了一件世界歷史上最凶殘絕倫的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許良英寫了《沒有政治民主,改革不可能成功》。1995年許良英發起《迎接聯合國寬容年,呼籲實現國內寬容》活動,得到上千名各國知識分子簽名。隨後,他為"六四"學生領袖王丹及其他民主人士公開辯護。

許良英曾譴責六四鎮壓圖片來源: AP

1995年,許英良獲美國紐約科學院頒發的漢恩茨‧R‧佩格爾斯科學家人權獎,2008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薩哈洛夫獎"。

紐約時報引述歷史學家梅瀚瀾(H. Lyman Miller)著作,稱他為"典範人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來形容他,庶不為過"。

調報道與深切悼念

由於他的異議人士身份,在中國普通民眾心目中,許良英並不像其他高齡的大學問家和科學家那樣赫赫有名。北京《新京報》刊發了經過刪節的著名學者傅國湧寫的悼念文章,介紹了他的科學成就,稱頌他"一次次地挺身而出為民族鼓與呼,秉承的只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該報同時發表了一篇報導,引述學者丁東的話說,"許先生是束星北和王淦昌兩位著名科學家的學生,他不僅是一個科學史家,而且是中國少有的思想家,他思想的深刻性,他的人品風骨都很讓人敬佩,他對民主的認識和研究,超過了很多學者"。

中國國內及海外民運人士紛紛表達悼念之情。許良英治喪小組由其子許成鋼以及鐘沛璋、劉小雁、傅國湧、錢理群、艾曉明、杜光、王書瑤、姚監復、胡佳等人組成,其中多位為敢言的異議作家和人權活動人士。胡佳說:"他就是歷史,這些所有的黑暗都經歷過。他在跟共產黨的較量中,對對手已經瞭解得非常的透了。我們等於是隔代的交往,他對晚輩的關照,是從思想上關照。"

民運理論家胡平貼出舊文《可以推論的人──寫在<許良英文集>出版之際》,文章認為許良英是"老一代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並為那一代知識份子充滿曲折艱辛的生命歷程樹立了一個人格典範"。

"零八憲章論壇"發表悼念文章,歷數許良英一生為民主奮斗的經歷,稱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學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是為國家進步而努力奮斗的一生"。

作者:張平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