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間調查推動官方公佈學生遇難人數

2009年5月7日

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前些日子,中國知名藝術家艾未未組織了公民調查團,走訪災區遇難者家屬,統計汶川地震的遇難學生人數。他們的工作受到不少阻撓,但也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之時,四川省政府本周四終於公佈了汶川地震中死亡和失蹤的學生人數,這一官方數字為5335人。那麼,艾未未對此如何評價呢?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他。

映秀在地震中倒塌的一所學校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汶川地震一周年紀念日在即,四川省政府今天終於公佈了大地震中死亡和失蹤學生的人數,共有 5335 名,這一數字和您的統計結果相符嗎?我們都知道您組織了公民調查團,走訪現場,蒐集四川地震中遇難學生的名單。

艾未未:從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這個數字和我們的調查是有很大的偏差的。我們的調查是建立在對一家一戶以及對個人的走訪基礎上的。每一個死亡學生都有除了名字、性別、年齡和出生日期等訊息以外的其它詳細情況,包括他們的學校和班級,他們所住的鄉、鎮、村乃至大隊,他們的倖存者父母或者是他人的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調查是處在一個很堅實的基礎上的。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獲得了 5205 人這樣的一個數字。和政府所說的 5335 人相差 130 人。但是從調查的完整性上來看,我們距離這個名單的完整仍有很大的距離,因為很多學校我們還沒有走訪到,而這些學校是被公認為有大量的學生傷亡的。所以我們認為我們目前只做了 80% 的調查,而最後的調查數字可能會達到 6000 人左右。

德國之聲:地震數周之後中國政府就公佈了地震遇難者人數和失蹤人數,但是為什麼現在才公佈遇難和失蹤的學生名單呢?

艾未未:公佈地震中遇難學生的名單是政府始終不情願做的一件事情。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件事是迫於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國際輿論的壓力才做的,因為地震的學生遇難名單直接涉及到國際社會和中國公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學校的建築品質問題和學生為什麼會死亡的問題。迫於這種壓力,政府不得不公佈這個人數。但是這個人數到目前為止只是一個空洞的數字,並沒有什麼更詳細的訊息。

德國之聲:但是中國政府表示這個數字是經過可靠的調查方式得出的結果。

艾未未:我並沒說它的數字是不可靠的,我是說,如果它說這是一個完整的數字,那麼我認為和我們的調查是相差很遠的。

德國之聲:但畢竟中國政府還是公佈了這一數字,您是否認為自己組織的活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艾未未:當然了,我們的活動對於此項數字的公佈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想這個數字如果僅僅這樣公佈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說服力的。因為它缺少很多相關的訊息。

德國之聲:缺少說服力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中國政府曾一直拒絕公佈,現在終於公佈了,是否人們可以解讀為這是中國社會透明度增加的一個積極的訊號呢?

艾未未:這要看這個增加是出於對訊息透明化的一種理解,還是迫於一種壓力了。我覺得如果是中國政府清楚地認識到透明的社會訊息是保證社會健康運轉,保證這個社會處在一個更加安全和穩定的認識之上,這當然是一個進步。如果僅僅是迫於一種由於 5.12 來臨而形成的壓力,迫於必須有一個交待的話,這就談不上是一種進步。

德國之聲:法新社報導說,四川省宣傳部的侯雄飛指責想以汶川地震周年為題進行報導的西方記者,說其中的幾位不是為了報導災區,而是想煽動人民反對中國政府。您對這樣的說法有何評價呢?

艾未未:我覺得任何人認為外國記者或是關心地震災民的作法,是想煽動災民反對政府,完全是地方政府的推托之詞。因為在震後地方政府受到巨大的壓力,他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同時由於他的工作方式和結構體系所產生的問題也是非常多的。如果僅僅是以這樣的理由來拒絕他人對災區的關心和對社會公平的關注,是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的。這種說法是傳統的宣傳部門的說法,沒有人願意去相信的這種說法。

德國之聲:您認為傳統的宣傳部的說法在中國不會有受眾群體嗎?

艾未未:會有受眾群體的,但它們不是能獲得任何有獨立思考和有見解之人的可信之詞。因為我們都知道誰在說謊,我們都知道誰因為什麼理由在說謊。很難估計西方記者為什麼會煽動這些人來反對政府。

德國之聲:法新社還報導說,人權組織和人權觀察呼籲中國政府對遇難家屬進行賠償,允許死亡學生家長上訴法庭。在當前的中國,您認為這種提法有實際意義嗎?

受採訪人艾未未圖片來源: DW/Ruth Kirchner

艾未未:我覺得所有的為正義的呼聲都有意義。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很難公開去討論這些問題,而是簡單的歸結為一種政治上的需求。我覺得這樣做只能使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採訪記者:祝紅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