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炸彈讓城市停擺——而這並非恐怖襲擊,也沒有發生任何爆炸,而是發現了二戰遺留炸彈。德國境內至今仍有大量沒有引爆的二戰遺留炸彈。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olizei Berlin二戰結束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引爆的炮彈、手雷、地雷、火箭彈等各類彈藥遺留在當地,形成巨大的危險。即便過了幾十年,這些彈藥依然有爆炸的風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Grundmann1940年至1945年間,英美兩國的轟炸機總共在歐洲戰場投擲了270萬噸的炸彈,其中有半數落在德國。專家估計,當時大約有25萬枚炸彈發生了故障,沒能引爆。如今,德國境內依然留存有大量的未引爆炸彈。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當年受到盟國空軍「特殊照顧」的魯爾區、萊茵河下游地區、德勒斯登、漢堡、漢諾威、柏林等地,如今也自然是未引爆彈藥的重災區。通常,這些炸彈會在施工時被發現,有時,專業人員也會在研究歷史航拍資料時發現這些炸彈的影蹤。專家估計,徹底清除這些炸彈,還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一旦發現了二戰時期的未引爆炸彈,拆彈專家有兩個選擇:拆除引信,或者將其在受控狀態下引爆。這是一份危險的職業,許多拆彈專家不幸喪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政府當局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專家警告,年代越是久遠,引信失效導致炸彈突然爆炸的風險就越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Puchner2000年之後,已經有11名拆彈專家因公殉職。2010年,哥廷根市的跳蚤市場內發現了一枚大約半噸重的炸彈,3名拆彈專家在試圖拆除引信時不幸身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 Zucchi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炸彈疏散行動發生在2016年12月。一枚1.8噸重的英國炸彈在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市中心被發現。拆除炸彈時,當局疏散了總共5.4萬居民。
圖片來源: Markus Siefer2017年5月,漢諾威也疏散了5萬居民,一口氣排除了13枚炸彈。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 Koerner2018年4月20日中午,柏林市中心大片區域被警方封鎖。上萬居民被疏散,柏林中央火車站也停止運行數小時。這是因為警方需要在火車站北側排除一枚二戰時期遺留的英國空軍炸彈,重達0.5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olizei Berlin德國法蘭克福2020年12月6日又發現了一枚500公斤的二戰遺留炸彈。相關部門特別設立半徑700米的疏散區,近1.3萬人被緊急疏散。在當天下午3點半左右,炸彈被順利拆除。
圖片來源: Frank Rumpenhorst/dpa/picture alliance(德國之聲中文網)警方表示,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境內的易北河多處地點發現二戰期間遺留彈藥。
該州警方發言人默克(Grit Merker)對德國之聲表示,今年迄今為止,易北河裡已經發現了22枚手榴彈、地雷或其他爆炸物。"我們認為這一現象是低水位造成的。這很明顯,"她表示。
今年7月是德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而7月31日則是最熱的一天。當天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貝恩堡(Bernburg)氣溫達到攝氏39.5%。
本周初薩安州首府馬格德堡水位降到51釐米,歷史最低紀錄是1934年的48釐米。
呼叫專家
默克表示,發現遺留彈藥後,大部分人都選擇通知警方。這些爆炸物大部分是二戰時殘留的。
更多閱讀:二戰遺患 - 遍佈德國的「啞彈」
在截獲通知後,拆彈專家便會趕往現場,判斷險情是否屬實-因為有些時候所謂的"爆炸物"可能只是廢氣的天然氣瓶或滅火器。如果確實是爆炸物,而且無法運送移動,他們就會現場引爆,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上周六,專家們在易北河裡引爆了兩枚反坦克地雷。在河岸或河床中"沉睡"70多年後,這些炸彈往往嚴重腐蝕,並蓋著一層厚厚的沉積物。因此直接爆炸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便如此,警方依然勸告民眾不要去觸碰這些爆炸物,而應迅速通知警方。
"今天報紙上有一張照片,一些人手中拿著殘留爆炸物,"薩克森警方發言人斯佩爾林(Wibke Sperling)表示。"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會讓拆彈專家們嚇出一身冷汗的場面。"
並不罕見
在德國,發現遺留炸彈並不是一件稀罕事。
二戰結束後,許多爆炸物被丟入易北河中。易北河發源於捷克境內靠近波蘭邊境的卡爾卡諾瑟山,最終在德國北部城市漢堡流入北海。
每年的春夏之交,印度都會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今年也不例外。據印度當局統計,今年4月開始的高溫季,已經造成數百人喪生。
圖片來源: Reuters/A. Abidi近日,南亞地區再次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在印度的部分地區,氣溫甚至能超過50攝氏度。圖為一名少年跳入首都新德里地標「印度門」附近的水池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Hussain此圖攝於5月23日,一名印度女子正在新德里的一座寺廟外飲水降溫。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Hussain夏日炎炎,行人稀少到以至於冷飲生意也不好做。本圖攝於5月25日,安拉哈巴德的一名冰淇淋小販躺在三輪車上——幸虧還有遮陽篷!
圖片來源: Reuters/J. Prakash印度西北部城市賈姆穆的這名小販把西瓜都浸泡在河水裡,他本人也不例外。若有路人買瓜,他便直接將西瓜拋上岸。
圖片來源: Reuters/M. Gupta無處避暑的騎車人,則用衣物、頭巾將自己包得嚴嚴實實,防止曬傷。(攝於5月22日,賈拉哈巴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P. K. Verma如此高溫,動物也不好過。圖為5月初,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的一頭大象正在同人戲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NurPhoto/V. Bhatnagar印度次大陸以及中南半島西部位於南亞季風區。在夏季季風期開始之前的五、六月份,天氣通常都異常幹旱、炎熱。本圖攝於5月17日,清奈市郊的一座水庫已經乾涸見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Sankar久旱之後,未必是甘霖。季風期一旦開始,洪災就會迅速取代旱災。圖為去年7月,加爾各答市區的街道被水淹沒。
圖片來源: Reuters/R.De Chowdh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