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水利工程絕非萬能法寶

2011年11月15日

水壩的主要作用是防洪抗旱。在全球能源需求猛增的時代,水壩的發電作用也愈發受到重視。儘管如此,水壩的諸多弊端也始終是討論的話題。中國是全世界建造水庫最多的國家。

圖片來源: CC/kthypryn

根據位於巴黎的國際大壩委員會(ICOLD)提供的數字,全世界目前有45000多個大型水壩項目,其中半數以上在中國。中國修建水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農業灌溉需求以及電力需求。

中國的三峽大壩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壩工程。中國國內對三峽工程的利弊一直存有爭議。官方表示,修建三峽主要出於防洪抗旱考慮,發電是次要目的。事實證明,三峽大壩的防洪與發電功能甚至相互抵觸:水蓄滿的時候才能達到發電功率最大值,而防洪則需要空的洩洪池。

興建三峽工程歷時17年。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8200兆瓦,每年發電量相當於9個核電站,節省的碳排量相當於1.6億噸燃煤的溫室氣體排量。長江三峽段同時是重要的船運路線,可讓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直接受益。水庫全長600多公里。

數百萬人強制搬遷

然而三峽工程所創下的諸多"世界第一"也是有其代價的:近200萬人因修建三峽被強制搬遷。有關專家預計,2500多種植物物種和330多種魚類、其中有22種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三峽工程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在今後若干年還會顯現得更加明顯。以往在澇季,長江江水淹沒周邊農田,水中泥沙是重要的天然肥料。現在三峽大壩的建成,是否會導致農田土壤缺少自然肥料的滋養是沒有人能肯定回答的問題。三峽工程的反對者還認為,大壩的築起會破壞河水自潔的功能,加劇水體污染,造成生態失衡。泥沙淤積問題也一直是三峽反對者的心腹之患。

庫區上億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污染三峽水庫的一大威脅。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生活垃圾基本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三峽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洩而蓄積在水庫中,造成水質惡化,甚至有引發傳染病的可能。

反對水利工程抗議

中國的三峽工程證明了,此類大型水利工程並不是沒有弊端。美國政府已經宣佈,出於生態考慮,今後不再興建大型水利項目。全世界各地也出現了反對大型水利工程的抗議活動。前不久巴西一法院叫停了美山水庫項目。這一項目原本要在亞馬遜流域修建全世界第三大水電站。擔心這一項目會破壞亞馬遜生態環境的反對者舉行了全球範圍內的"反美山"運動。

不久前,緬甸政府叫停了由中國參與的密松水庫工程,理由是"有違民眾意願"。緬甸政府的這一決定引起中方強烈不滿。智利計劃的巴塔哥尼亞大型水庫工程也備受爭議。最新的民調顯示,70%的智利人反對這一工程。

埃及的阿斯旺水壩造成的生態影響非常嚴重。這一工程於1971年完工。由於缺少洪水的沖刷,尼羅河三角洲的地下水與海水相融,土地早已失去原有的肥沃特質,鹽鹼化嚴重。

不建大壩建小壩?

位於巴黎的國際大壩委員會早在2000年的報告中就指出,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代價過高。全世界有數千萬人因為此類工程而被迫離開家園遷居異地。這些人是所謂的"環境難民"。該報告承認,水利工程是保障農業灌溉、及糧食生產的手段之一,不過在興建水利工程時要考慮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國際大壩委員會的建議之一是,用小型水利工程取代巨型大壩的建造,小型工程在檢驗工程後果,改進相關措施方面都更容易操作,同時不妨礙防洪抗旱、灌溉發電的功能。

作者: Helle Jeppesen  編譯:謝菲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