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汶川大地震5月12日即將邁向十周年。中國官方將地震發生日確立為「感恩日」,引發網民抨擊。另一方面,香港媒體紛紛製作系列報導紀念此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如今屆滿十周年,中國官媒新華社7日報導,官方將地震發生的5月12日確立為「感恩日」: 「銘記傷痛、更銘記湧泉之恩」。報導稱: 「十年來,從抗震救災到災後重建和震區振興,來自祖國和社會的大愛匯聚到這裡,當地群眾感受到各界的湧泉之恩。」並下標題為「愛的湧泉奔流不息」。報導中亦特寫了許多災戶重建後「重獲新生"的勵志故事,例如災戶孩子長大實現了做傘兵的夢想。
同一時間,中國媒體「頭條新聞」在微博發布此消息,網民回應紛紜。有微博用戶認為,汶川大地震造成數萬傷亡,命名為「感恩日」是「喪事喜辦,並不妥當」。也有不少網民表示自己當初也有捐款,呼籲政府公開捐助款項用途-目前500多億善款,總善款的六分之五,仍然流向不明。也有人要求針對「豆腐渣工程」的學校深入追究責任。根據法新社報導,汶川大地震造成約7000所校舍嚴重垮塌。根據當地教育局的數據,有3340家學校需要重建。值得注意的是,倒塌教學樓周圍的其他建築物都沒有受到損壞。因此引發了大眾對豆腐渣工程、偷工減料和腐敗的懷疑。
十周年紀念
端傳媒同日發出系列報導,訪問了受害者家屬。報導指出,十年之間,上百家長上訪北京,卻從未獲得明確的答覆,甚至遭到毆打或逮捕。到了2016年,確認上訪無效之後,家屬們改以民事途徑起訴地震時校舍工程承包人和校方法人。當他們到了法院,法院卻以「已過八年」為由不予立案,亦拒絕出具書面回執。校方責任保險的民事訴訟亦以同樣情形告終。
7日,香港電台在網站上放上「川震十年」記錄片,記錄了桑軍和劉玉婷兩名遇難學生家長一直努力尋找真相,卻仍不了了之。在體制內尋求協助,司法或行政機關均不受理;改透過境外媒體施壓政府,又會被政府打壓。而當時承包校舍的建商仍然持續在包工程。
羅法/夏立民 (綜合報導)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讓村莊在瞬間消失、奪去近7萬人生命的地震,仍是無數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傷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Rain這是汶川大地震時的圖片,人們試圖從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中逃生。土石流從山頂滾滾而下,整個村莊籠罩在煙塵之中。今天看來,依舊令人膽戰心驚。
圖片來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據當時中國媒體報導,受災最嚴重的北川地區,「3萬人不到一半逃生,10多個鄉鎮音訊全無」。這是2008年12月的照片:在大地震過去半年多後,當地仍是一片廢墟。
圖片來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震後,中國政府制定了災後重建計劃。伴隨著時間流逝,曾經觸目驚心的北川中學遺址已長滿青草。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CP/Color China Photo對於那些在汶川地震中失去親屬的人而言,傷痛揮之不去。5月12日成為了一個無法被忘卻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有大量悼念活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Feng Li中國導演范儉2011年執導紀錄片《活著》,關注了大地震中喪子喪女家庭的再生育問題。這個災難背景下的生命故事,獲得了諸多獎項。
圖片來源: Fan Jian2017年,人們前往地震中被掩埋的映秀漩口中學遺址憑吊,以寄哀思。
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四川維權人士譚作人在2009年初起草《5.12學生檔案》,呼籲對大地震中遇難學生所在的校舍品質進行調查。他在不久後被捕,因「煽顛罪」獲刑5年,他當時的辯護律師是後來自己也身陷囹圄的浦志強。譚作人在2014年3月刑滿獲釋,此後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圖片來源: amnesty international地震後,中國著名藝術家、異見人士艾未未發起了「5.12汶川大地震公民調查」,發動志願者尋找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學童名單。此後,艾未未曾在網路上發布大型聲音作品《念》,紀念遇難學童。他還將寫滿5196名遇難學童名字的牆、坍塌校舍的照片與大量鋼筋(圖)一起展出,對校舍品質進行無聲的質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