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沃爾茲與中國的關聯引發攻擊和贊譽

2024年8月8日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的競選副手、明尼蘇達州長沃爾茲早年就曾前往中國教書一年,如今去中國已30多次。他曾譴責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逮捕,也曾與達賴喇嘛會晤。沃爾茲與中國的關聯,引起共和黨以及中國國內的關注。

沃爾茲與哈里斯在選戰活動上
沃爾茲與哈里斯在選戰活動上圖片來源: Charles Rex Arbogast/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哈里斯周二(8月6日)宣佈沃爾茲(Tim Walz)為其競選副手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對沃爾茲進行了攻擊。沃爾茲曾在大學畢業後前往中國教英語一年,此後又去過中國很多次。

曾在川普政府任駐德國大使以及國家情報執行主任的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在X平台寫道:「共產中國很高興哈里斯選擇沃爾茲作副手。」

哈里斯和沃爾茲的選戰團隊則予以駁斥,指出沃爾茲一直對北京的人權記錄作出批評。選戰發言人興格(James Singer)表示:「共和黨人在扭曲基本事實。」他說,沃爾茲一直直面中共,「為人權和民主而戰,總是將美國的就業崗位以及製造業擺在第一位。」

沃爾茲曾於1989年前往中國教授英語和美國歷史一年。這一年正是天門民主抗議者受到血腥鎮壓的一年。當時,他剛大學畢業。他與妻子後來創立了一家組織美國大學生去中國旅行的公司。他去過中國30多次。

「他們是那麼善良、大方、有能力的人民」

路透社亞洲專欄作者康河信(Hudson Lockett)在X平台轉發了1990年美國報章對沃爾茲在中國教書經歷的報導。文中,沃爾茲表示他受到中國民眾的熱情款待,也提到天安門大屠殺。他說:「對民眾來說,這將永遠是很多苦澀的記憶。」沃爾茲說:「假如他們有合適的領導人,那麼他們能成就的是無限的。他們是那麼善良、大方、有能力的人民。他們不斷、不斷地給予我。去那裡是我做過最好的事情之一。」

沃爾茲會說一些中文。他結婚的日期是6月4日——表示,這是他永遠不會忘懷的日期,因為天安門大屠殺紀念日。他與妻子的蜜月也在中國度過。

據美國之音報導,沃爾茲曾於2014年接受採訪,講述1989年六四前夕,他感到「自由彷彿席捲全球,那是一種那麼樂觀的感覺」。他說:「我記得六月四日醒來,得知無法想像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我的許多同行決定返回美國…而我覺得那時去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來講述這個故事,並讓中國民眾知道,我們和他們站在一起。」沃爾茲說:「看到民主女神像被樹立起來,是非常神奇的感覺。」

沃爾茲還表示:「我擔心中國學生會不知道(當時發生的事情)。我擔心美國大學生也不知道。…暴政會繼續存在是因為我們遺忘了。所以我覺得紀念這個日子非常重要。」

關注人權

如今,與沃爾茲最初前往中國的八九十年代不同,美國政界對華的強硬是兩黨少有的一致意見。

沃爾茲表示美中關係並不需要是敵對的,但與此同時,他在任眾議員的12年裡,參與制定了對北京人權紀錄作出批評的議案。沃爾茲也是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的焦點是人權。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2009年,沃爾茲共同發起了一份對逮捕中國活動人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作出譴責的決議。劉曉波當時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被捕。2016年,沃爾茲與流亡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會晤。而在更近期,作為州長,他批評北京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

該報引述如今在華盛頓的香港社運人士敖卓軒評價說,沃爾茲比華盛頓大多數人與中國接觸的時間要長。他說,儘管近些年來兩黨許多議員表明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立場,但很少人以人權和民主為主要論據。他們大多強調中國在貿易、地緣政治和安全上構成的威脅。「而對沃爾茲州長來說,總是關乎人權。」

美國副總統通常對外交政策並無多少發言權,不過,他們可以對總統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產生影響。

中國網友轉發據稱沃爾茲早年在華教書照片

在中國,社群網站平台微信上,網友對於沃爾茲與中國的關聯是否會影響美中關係表示懷疑。

一名網友表示:一個個人的意志在國家意志面前是無關緊要的,無論他是親華還是反華,他都要受美國國家利益的制約。

也有網友在微信轉發據說是沃爾茲1989-1990年在佛山教書的照片。

川普执掌白宮期間,對華發起貿易戰。今年,在選戰中,他提及會對中國產品徵收60%或更高的關稅。

川普的副總統人選、參議員萬斯(JD Vance)則稱中國是美國面對的「最大威脅」。

川普槍擊、換拜聲浪:華裔選民怎麼看?

03:5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路透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