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治理水污染 光砸錢不夠

安靜2014年11月20日

中國官媒近日大幅報導「水安全問題」,專家分析,官方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推出,但是治理水污染僅投入資金還遠遠不夠。

China Umweltverschmutzung See Tai mit Ente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官媒新華網本周發表"特別關注中國水安全問題"系列報導。文章強調,水安全問題正在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中國十個主要的大水系有一半的水質被污染,重點湖泊有四成被污染,九個重要的中國海灣,水質極差的四個,水質較差的三個。

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水問題專家馬軍向德國之聲分析:"相比被稱之為'心肺之患'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更具隱蔽性,有些有毒物質在無形中傷害了公眾健康。"

為改善中國水源環境,中國環保部2月宣佈今年年內將推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總耗資為兩兆。馬軍介紹,目前這一計劃正在制定中,即將出台。在這種背景下水污染問題自然會受到國內媒體的特別關注,然而媒體提出的問題並不是新問題。

中國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為保護湖泊生態環境,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老路,將對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

馬軍就此評論,對部分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的計劃表明環保部門的工作重點發生變化。這一點十分必要,因為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依舊在繼續擴展,而水污染的治理相對困難。污染物一旦進入底泥、地下水和土壤中,治理起來就會極其耗時,成本極高。

"越研究越令人畏懼"

新華社在專題報導中採訪了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並寫道:這位環境法律專家對中國水資源進行了多年研究,其結論是"越研究越令人畏懼"。1999年就出版《中國水危機》一書的馬軍表示可以理解這種擔憂。他說,有毒有害物質會進入到水體中,包括通過降水和土壤滲透,目前我們對這些方面所掌握的訊息依舊有限。

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水問題專家馬軍圖片來源: DW

國際上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源頭管控已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污染物排放轉移登記制度":企業要定期向社會披露排放了什麼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可以說,中國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量是世界之最,但是尚未建立這種制度。 "因為企業不需要公佈數據,也就無須監測,所以我希望盡快將有害物質的排放置於社會監管之下"。

訊息亟待細化

中國環保部今年3月公佈,中國有2.8億居民沒有安全飲用水。農村居民因水污染造成的健康風險比城鎮更高。國土資源部4月22日發布公報:中國203個地市級行政廳的地下水質監測中,近六成呈"較差"或"極差"級。目前中國官媒更是高調報導水污染問題。馬軍卻指出,政府公佈的仍然是籠統的訊息,並沒有細化至地區和具體檢測點位,污染物清單也不清楚,無法細化評估。

他補充說,治理水污染和治理空氣污染一樣,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而參與的前提就是對環境狀況的知情。"目前我們對地下水、地表水和飲用水源的訊息依舊無法全面、及時、完整地瞭解。訊息不透明,即使制定有利的措施,落實也會非常困難"。

局部有所好轉 整體形勢依舊嚴峻

馬軍總結說,中國的水污染問題目前處在局部有所好轉、整體形勢依舊嚴峻的情況,一些河流湖泊的情況甚至在惡化。雖然已建設大量污水處理廠、投入巨額資金,但是因為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的容量,所以好轉的情況也不明顯。但是"我們不應該失去信心、要設法努力解決長期存在的執法不嚴等問題,確保治理的過程透明,公開治理的結果,這樣投入的資金才會有所回報。"

目前中國十個主要的大水系有一半的水質被污染圖片來源: Jasmin Leitner/Christian Leitner

新華網在報導中還指出,"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現實'推手'"。馬軍認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遏制這種發展觀。在西方國家常常是通過法律手段打破對污染企業的保護。而中國環境訴訟仍舊十分困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