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因為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歐盟反補貼調查而惹怒北京之後,法國方面向中國釋放了友好訊號。正在北京訪問的法國外長科隆納(Catherine Colonna)表示,法國致力於和中國保持對話。她在與中國總理李強會晤時還對於自今年6月在巴黎之後再次見面感到「榮幸」。
在社交平台X上,這位現年67歲的女外交官發帖寫道:「我們正在與中國一起努力尋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債務挑戰的答案,並深化和重新平衡我們的經濟合作關係。」
她在隨後與中國外長王毅也舉行了會談。王毅表示,歐洲不應該「因為競爭而害怕與中國合作」。他在被問到如何看待目前中歐關係時強調,中國的立場是明確的,「會始終支持歐洲的戰略自主」。
對於有關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提出的政策法規不透明問題,王毅也做出了回應:「我們會傾聽歐洲企業的聲音,切實解決外商在華投資所遇到的問題。」
近年來,歐洲政界不斷有聲音呼籲減少在關鍵領域對於中國的依賴性。而今年歐盟委員會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啟反補貼調查,也使得雙邊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這一問題上德法的態度存在差異: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利益牽涉最深,所以對於相關舉動是否會引發中方的報復而感到擔憂。而法國車企在中國市場所佔份額相比之下就小得多,所以在採取反補貼調查方面的顧慮要少得多。
「不應該因為競爭而害怕合作」
「在合作之中當然也是有競爭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競爭而害怕合作」,王毅在周五指出,最大的風險是「廣泛的政治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他認為,應該減少的是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的依賴性。
法國外長科隆納在與王毅會晤結束之後接收媒體提問時也提到了烏克蘭戰爭。她表示,希望北京對於中國任何對於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的支持保持「警惕」,以確保「沒有任何中國的機構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俄羅斯非法的戰爭活動」。
「我們經常討論這個話題,在最高層也是如此」,科隆納補充道。她指的是11月20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通的電話。
王毅表示,中國和所有國家都保持友好關係,包括伊朗和俄羅斯,也包括法國。「我們相信,只要中歐攜起手來,就不會有陣營對抗,不會有世界分裂,也不會有新的冷戰。」
路透社指出,在科隆納訪華之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和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也將在12月初訪問中國。在疫情數年期間,中歐關係發生了急劇惡化。而馮德萊恩有關對華關係「去風險化」的言論也曾引起北京方面的不滿。
過去半年中,「去風險」取代了「脫鉤」,逐漸成為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和安全政策的一個共識。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國際上被討論和接受的?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2023年3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兩個歐洲智庫主辦的活動中用英語發表演講。她指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關係正變得越來越不平衡,中國「明確地將軍事和商業領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給歐洲安全帶來了風險,因此需要去風險,並且更好地運用現有工具,以維護歐洲經濟利益。「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而我們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們必須聚焦於去風險(De-Risking),而不是脫鉤。」
圖片來源: VALERIA MONGELLI/AFP/Getty Images馮德萊恩的講話獲得了巨大關注。「去風險」這個說法也隨即開始在德國和美國被媒體和政界人士引用。《紐約時報》認為,這一表述是對歐盟對華關係新的概括,德國和法國外交官此後在國際組織中推廣「去風險」的概念,並使之體現在當年5月廣島G7峰會聲明的內容中。德國《明鏡》周刊則指出,馮德萊恩希望在用詞上保留空間,與美國一段時間以來使用的「脫鉤」有所區別。
圖片來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德國外長貝爾博克4月中訪華期間也表示,德國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降低風險」,就是說歐洲應降低對中國「不健康」的依賴。同時出席記者會的中國外長秦剛則回應說,「中德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在供應鏈上相互依賴「是市場規則下最優的選擇」;只要兩國都保持開放,「就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有德國媒體注意到,最早公開使用「去風險」一詞的並不是馮德萊恩,而是德國總理肖爾茨。2022年11月德國《明星》雜誌(Stern)在肖爾茨訪華前的一篇報導中引述他談到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性時說到:「去風險和多樣化是當務之急。」但當時這一說法並未引起特別的輿論關注。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去風險」(De-Risking)一詞並非新近的發明,而是一個金融行業的術語,指的是銀行或投資者收縮或終止交易關係,以降低支付違約的風險。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歐盟雖需要「與中國合作和貿易」,但仍須修正與中國的商業交易方向,尋求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降低風險,而非脫鈎」。
圖片來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華盛頓的官員也開始使用「去風險」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去風險意味著擁有彈性的有效供應鏈,並確保我們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脅迫。「」我們只是要確保美國和盟國的技術,不會被用來對付我們自己,」而並不是要切斷貿易,他強調,「正如馮德萊恩主席不久前所說的。」
圖片來源: Nathan Posner/AA/picture alliance德國《商報》指出,在這個問題上,馮德萊恩、德國總理肖爾茨以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顯然已經形成了共識。「同'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圖片來源: Jens Schlueter/AFP5月的廣島G7峰會結束後,英國首相蘇納克(左二)對媒體表示,英國和G7集團其它國家在共同尋找方法,減少中國帶來的挑戰。「這一切都是關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他補充說:「我們(七國集團)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中國利用經濟脅迫來干涉其他國家的主權事務。」
圖片來源: :Simon Dawso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對G7會議公報本已大為不滿的北京做出激烈反應,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指責首相蘇納克的言論是「鸚鵡學舌」。中國外交部(圖)之前就G7公報表示:「對於所謂『經濟脅迫』,美國大搞單邊制裁、『脫鉤斷鏈』,才是把經貿關係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脅迫者』。我們奉勸七國集團不要做經濟脅迫的同謀和幫兇。」
圖片來源: S. Shaver/dpa/picture-alliance中國總理李強6月27日在天津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說:「現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謂的『降依賴、去風險』,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看,這兩句話就是一個偽命題。」他認為,風險管控應該由「企業去做相應的判斷和選擇」,政府和相關組織「不應該去越俎代庖,更不應該將去風險擴大化、政治化、意識形態化」。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共同的對華政策也是6月30日結束的歐盟峰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峰會聯合聲明稱,將支持繼續保持同中國的經貿關係,同時減少歐洲對中國的的經濟依賴。"去風險"在本次聲明中正式登場,成為一個概念,今後歐盟將以它作為指導方針推出對華戰略。但有批評指,歐盟目前表述的「去風險」仍缺乏具體的計劃和責任規範。
圖片來源: Rainer Unkel/IMAGO2023年7月13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首份對華關係戰略,「不脫鉤、去風險」是重要內容之一。文件稱,德國將繼續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應「降低關鍵領域的依賴性」。德國政府將提高社會對涉華風險的敏感度,加強與企業的交流,提醒企業做好風險管控。文件還強調,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是不可接受的,台海軍事衝突升級將影響到德國和歐盟的利益。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中國是法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是法國和其它歐洲國家的企業對於歐中貿易的不平衡關係感到深深的擔憂。最近的例子就是面對正準備大舉進軍歐洲市場的中國產電動汽車,人們擔心,價格低廉的中國電車會給歐洲本土汽車品牌造成巨大衝擊。
客座評論:歐盟的反補貼調查能成功嗎?
在本周一進行的通話中,習近平對馬克宏表示,中國歡迎法國公司來投資,後者則敦促北京保障外國企業在華得到公平待遇。
在會晤法國外長科隆納時,中國總理李強提到,2024年是中法兩國建交60周年,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發展和突破。
(法新社、路透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網傳馮德萊恩全家美國籍 歐委會斥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