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從海明威、加繆到川端康成、略薩,文學史上的很多偉大人物都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如今,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也加入這一行列,成為2022年的獲獎者。
埃爾諾是法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有30多部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講述她自己在20世紀60年代非法墮胎經歷的《發生》(Happening),以及探討1941年至2006年這個時期的《悠悠歲月》(The Years)。《悠悠歲月》一書被許多人看作是埃爾諾的代表作。
埃爾諾出生於1940年。她在1974年以《清空》(Les Armoires vides)一書開始了她的文學生涯。這本書探討了她的工人階級背景、她的童年、青年以及墮胎等自傳性內容。
瑞典學院表示,埃爾諾在她獨特的自傳體小說中,「審視了在性別、語言和階級方面具有強烈差異的生活」。
埃爾諾的《一個女孩的記憶》一書(圖)也是自傳性質的 今年的熱門人選 此前,很多人預測小說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將拿下今年的諾獎。今年早些時候,魯西迪在紐約市進行公開演講前被刺傷。魯西迪是《撒旦詩篇》的作者,該書在數個穆斯林國家被禁。
另外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作家閻連科、殘雪、余華也是獲獎熱門。同樣熱門的還有已經 「陪跑」 多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在整個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獲獎者是多樣化的。最初的獲獎者(1901年)是法國散文家、詩人蘇利‧普魯多姆(Sully Prudhomme)。去年(2021年)的獲獎者是坦桑尼亞出生的英國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其獲獎原因是他「毫不妥協、富有同情心地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處於文化與大陸鴻溝之中的難民命運」的持續關注。
另外,著名美國創作歌手鮑勃‧迪倫也在2016年拿下該獎項 ,因為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中國作家莫言曾在2012年榮獲該獎 。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也曾於2000年獲獎。
除了榮耀之外,獲獎者還能獲得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根據瑞典學院的規定,該獎項授予「在文學領域中,朝著理想方向創作出最傑出作品的人」。獲獎者的頒獎儀式將於12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 在1896年辭世之前,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留下遺囑,以其遺產作為基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諾貝爾獎在1901年創建,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與和平方面的獎項。
諾貝爾一生熱衷於文學,擁有一個由「豐富而廣泛的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組成的圖書館。諾貝爾本人精通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和瑞典語。
諾貝爾文學獎每年由具有百年歷史的瑞典學院頒發,一個由18名文學學者、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瑞典作家組成的精英團體。
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了118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7次頒給女作家。在瑞典學院一位院士的丈夫、法國攝影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的性侵醜聞 之後,瑞典學院2018年曾暫停該獎項的頒發。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具份量的獎項。此外,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也具備相當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 從1901年首次頒獎起,已經有九百餘人或機構獲獎。而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去世時留給基金會的3158.72萬瑞典克朗遺產,如今已經達到了1.69億歐元。諾貝爾遺囑中,本來只設立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六十年代增設了經濟學獎。由於該獎項並沒有在遺囑中有所體現,因此嚴格來說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獎」,其正式名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所需資金也是由瑞典央行「永久性全額撥付」予諾貝爾基金會。圖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 2014年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迄今最為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她只有17歲。最高齡的得主是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他因在鋰電池領域的開拓性研究而獲頒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經97歲了。而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60歲。
圖片來源: Reuters/NTB Scanpix/C. Poppe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女性獲獎者只有五十餘位。其中,居裡夫人(Marie Curie)曾經兩次獲獎——化學獎和物理獎各一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PA Wire 總共有4人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除了上文提到的居裡夫人,巴丁(John Bardeen)因發明晶體管、開創超導BCS理論兩度獲得物理學獎;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則因化學鍵理論研究、反對地面核試驗分別獲得化學獎、和平獎。研究胰島素氨基酸序列、開創DNA測序技術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則曾兩度獲得化學獎。此外,國際紅十字會曾經三度獲頒和平獎,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 dpa 各個獎項累積有49次空缺,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戰爭年代。空缺次數最多的是和平獎。而在今年,文學獎也暫停頒發。評獎委員會表示,會在2019年補發今年的獎項。圖為瑞典著名詩人、文學獎評委弗羅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和其丈夫法國攝影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後者受到了性侵指控,其後的連帶反應造成了瑞典文學院的人事地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BL Schweden 歷史上,曾經有兩人主動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特立獨行的法國作家薩特(Jean Paul Sartre)拒絕任何獎項,因此1964年,他也順理成章了回絕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好意。時任越南共產黨領導人黎德壽則因與美國方面簽署了越戰停火協議,而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共同獲得1973年度和平獎;但是,黎德壽認為,越南仍在戰亂中,並不屑於和平獎的偽善,因此拒絕接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elva/Leemage 而被迫拒絕諾貝爾獎的則總共有4人。創作了文學名著《日華格醫生》的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則在1958年被迫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此前,《日華格醫生》早已被蘇聯當局查禁。而在瑞典文學院剛宣佈其獲獎時,帕斯捷爾納克曾激動地回電表示感謝。但是幾天後,帕斯捷爾納克就遭蘇聯作家協會開除,並受到蘇聯各媒體的討伐,不得不宣佈拒絕領獎。一直到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去世多年的帕斯捷爾納克才獲平反,他的兒子在1989年12月前往斯德哥爾摩代領了該獎項。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1937年,希特勒頒布法令,禁止德國公民接受任何諾貝爾獎項。迫於該法案,德國化學家庫恩(Richard Kuhn)、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微生物學家多馬克(Gerhard Domagk)拒絕領獎,並且一直到戰後才補領了獎項。圖為多馬克(攝於1964年)。
圖片來源: AP 希特勒頒布該法令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德國記者、和平主義活動者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馮‧奧西茨基曾經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揭露德國重新組建空軍、涉嫌違反《凡爾賽條約》,並因此報導而被判叛國罪入獄。獲釋後不久,納粹黨掌權執政,馮‧奧西茨基在國會縱火案次日就因其和平民主運動者身份被捕,並被投入集中營。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納粹德國政府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沉重打擊,希特勒更是認為,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不久後,馮‧奧西茨基因病重而獲得釋放,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親自前往他下榻的醫院為其授獎。圖為集中營裡的馮‧奧西茨基。
圖片來源: Bundesarchiv 183-R70579 馮‧奧西茨基也成為了首名在拘禁中獲知自己得獎的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兩名拘禁中獲知得獎的則是來自緬甸的昂山素姬(1990年)以及來自中國的劉曉波(2010)。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iu 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