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法蘭克福書展看印度如何走出異國情調

Thomas Baerthlein2006年10月3日

在10月4日至8日舉辦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印度是今年的主賓國。這是繼1986年後印度第二次成為這個大書展的主要客家。從那以來,世界的印度觀有了巨變,但侷限在經濟的重要性上。在文學上,西方人讀印度文學還是從異國情調出發,一知半解。德國之聲印度廣播組負責人為此撰文如下。2009年中國將成為法蘭克福的主賓國,也可從中有所借鑑。法蘭克福經常被視為一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印度人也讀德國報刊圖片來源: dpa

與20年前相比,印度作家今天在國際上至少給人以一定的印象:許多人至少聽到過維克拉姆.賽特,阿隆達梯.洛伊或者薩爾曼.魯施迪的名字,甚至還略有涉獵。然而這不見得就是「那個」印度文學。因為,所有這些國際馳名的作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用英語寫作,而不是20多種地方文學語言中的哪一種寫的。

慕尼黑印度學學者依拉.沙爾瑪去德國書店看了看,調查那裡給顧客提供的印度文學是哪些。她說:「人們眼裡的印度文學主要是那些用英語寫作的作家的文學。地方文學完全被排除了。印度文學也被視為在印度發生的故事。也就是說,有許多男女作家走到了人們的桌上,他們實際上不是印度人,他們只是寫以印度為背景的旅遊性質的或者華麗漂浮的小說。」

正是所謂的「印度背景」,依拉.沙爾瑪認為,正是這種東西令人心馳神往的異域情調使許多讀者在書店裡決定購買這些書,「印度可惜至今仍被德國讀者視為『異國風情』的來源地。它被扔進了一個地理熔爐裡,阿拉伯文學也被扔進了那個熔爐。我把它稱為『一千零一夜熔爐』。」

據沙爾瑪觀察,出版社也經常把印度書籍搞得充滿「異國情調」,「一個例子是薩爾曼.魯施迪的『半夜孩子』,現在這本書以泰姬陵為封面進了書店。這就相當於拿新天鵝堡做君特.格拉斯書的封面。這跟書的內容毫無關係,但這就是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至少出版社是這樣認為的!」

印度地方文學在西方出版當然面臨一個大問題:專業的翻譯太少了。多半是懂那些語言的大學教師把印第語和孟加拉語的文學作品譯成德語。然而,他們卻經常缺乏對德國圖書市場的契合。沙爾瑪說:「德國人愛讀長篇小說。這是這裡賣得最多的文學種類。在印度有許多短篇小說作家,有非常多的詩人。學者們當然喜歡把出色的短篇小說和詩歌編成集子,以便保存。但是沒人讀這些文學種類!有時就得把自己的理想扔到船外去,想得實際一些-即使是學者!」

儘管有上述種種問題,法蘭克福書展能夠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人們重新審核那種陳腐的印度觀,並把它扔到船舷外去。這次,將有幾十名印度作家在法蘭克福朗讀他們的作品,參加討論。這樣一定能為把印度從異國情調的角落裡搭救出來作出貢獻。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