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洪堡基金會的中國獎學金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6月15日

6月15日,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在位於波昂的舊總統府接見了本年度來自69個國家的950名洪堡基金會獎學金生及其家屬。其中有來自中國的57名學者。德國之聲記者來到現場,並採訪了幾位中國學者。

洪堡基金會

約翰內斯‧勞在接見會上發表了講話,並接受了往屆獎學金生贈送的小禮物。

本年度參加洪堡基金會資助項目的57名中國學者中絕大多數人從事的是自然科學研究。在國內他們已經分別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有機合成化學34歲的年輕教授龔流柱便是他們中的一位。

龔流柱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選擇回到中國工作。很多人問他為什麼不想留在美國工作。他回答說:「我覺得,國內的硬體設施和國家的投入對在海外學習的中國學者來說越來越有吸引力。我自己2000年回國,成為助理教授。2001年就被提拔為教授,2002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國內為年輕學者提供了很好的環境與發展空間。如果國家一如既往地在學科領域採取這樣的政策,那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選擇回國。」

龔流柱在評價洪堡基金會時說:「洪堡基金會為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我們不但在專業上進行交流,同時也進行文化上的交流。這座專業與文化的橋樑促進了世界的融合,對各個國家都是有益的。」

徐斌豔是參與洪堡基金會資助項目中為數不多的一位研究社會科學的中國學者。10年前她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獲得教育博士學位。回國後她在華東師大工作,一直專心於中國各級學校教程制度改革的研究。

她說,中國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但是應該學會用國際眼光來反思現有的研究,以此實現更多的創新,所以國際學者之間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談到中國的教育現狀時,

徐斌豔說:「近5年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非常之快。教育理念已經實現了與國際先進國家同步,實踐上還有些差距。教育研究者應該將實踐中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用實踐中得來的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

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創建於1953年,每年資助超過1800名世界各地的學者在德國進行學術交流活動。這些獎學金生都是不超過40歲,已經獲取博士學位的科學研究人員。迄今為止,洪堡基金會已經為來自130個國家的23000多名學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已經有35位受到過洪堡基金會資助的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

(芯裡美)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