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儘管對非洲人出言不遜,並由此引發對他的種族主義指責,沙爾克04俱樂部監事會主席騰內斯可繼續留任。周二(8月6日)晚,在榮譽委員會的一次數小時會議後,來自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的這個德甲足球俱樂部宣佈,現年63歲這名企業家將暫停履職3個月,此後則繼續其在監事會的工作。
此前,曾出現關於他可能辭職或被解職的猜測。然而,榮譽委員會得出結論稱,對騰內斯的種族主義指控"沒有根據"。
上星期,騰內斯在帕德博恩(Paderborn)手工作坊日會議上批評在抗擊氣候轉變鬥爭中的增稅計劃,並表示,相反,更該考慮的是,不如資助每年在非洲建造20座發電站,"那樣,非洲人就會停止伐木,停止在夜幕降臨後去生產孩子"。
沙爾克足球俱樂部在聲明中表示,據此,可以指責騰內斯的言論"違反了俱樂部章程中以及在行為指南中載明禁止歧視規定"。
聲明稱,騰內斯本人承認違反了俱樂部章程,並再度表達了遺憾,榮譽委員會贊賞這一態度,並予以認可。
在沙爾克足球俱樂部作出決定前,聯邦政府總理梅克爾的個人非洲事務專員努克(Günter Nooke)要求對相關議題作誠懇的討論。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騰內斯提到的熱帶雨林消失和非洲大陸人口增長等問題是現實的,應該加以談論,以至展開爭鋒相對的論辯,但很遺憾,像騰內斯先生使用的一類句子卻給每一種建設性的討論增添了困難。我們大家都應致力於使用恰當的語言。每個人都應有受尊重的感覺"。
騰內斯從2001年起任沙爾克04俱樂部隊監視會主席,並剛於數周前再度由成員們選舉蟬聯成功。眾多政界、體育界名人對騰內斯的錯話提出批評;該足球俱樂部前教練史蒂文斯(Huub Stevens)、社民黨前主席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則出面維護。
歐盟委員會委員、來自德國基民盟的政界人士厄廷格上周被爆料在漢堡的一個活動中使用了對中國人的歧視用語,引發各界抨擊。其實,在德語中,還有很多歧視特定種族的語匯。開口就是這些詞的人,不但沒教養,且有違法之虞。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arnand 德國普通民眾中,確實還有人經常使用這個歧視性的詞匯,針對的是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亞族群。早在19世紀,格林兄弟編撰《德語辭典》時,這個詞就已作為罵人詞匯被收錄。從前的西方人都習慣以寬臉、細眼的韃靼人形象來形容東亞的中國人等族群。有些人還會使用Reisfresser(猛吃大米的人)一詞來歧視中國人。
圖片來源: EMMANUEL DUNAND/AFP/Getty Images 這個詞如今被用來蔑稱來自南歐、中東、土耳其一帶的人,在難民危機之後更是喧囂於網路。該詞最初於19世紀出現時,可是個褒義詞:當年的德國水手驚嘆於來自南太平洋島國同行的出色航海技能,而在夏威夷語中,kanaka的意思就是「人」。後來,水手們甚至將Kanacke作為榮譽稱號,用來指稱一切技藝精湛的同行,不論他來自歐洲還是南太平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chulze 在波蘭語中,波蘭人將自己稱作Polak。而一些德國人則將這個詞與發音有些相近的Kanacke進行糅合,造出了一個專門用於罵波蘭人的詞匯。
圖片來源: Reuters 在2009年之前,這還是一個很平常的德語組合詞:戴頭巾的女孩。但在2009年,德國聯邦銀行董事薩拉金(Thilo Sarrazin)發表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言論:「那些靠這個國家生活、又不承認這個國家的人,不怎麼關心子女的教育,卻總是在不斷地製造新的頭巾妹。」在此之後,「頭巾妹」一詞就帶有了明顯的針對穆斯林女性的歧視色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Kastl 在拉丁語中,niger就是黑色的意思。如今,在許多西方語言中,這個詞都具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在當代德語中,可以用Afrikaner(非洲人)、Afrodeutsche(非洲裔德國人)來指稱黑色人種,並且避免種族歧視的嫌疑。(圖為一名安哥拉人正在柏林參加文化嘉年華活動)
圖片來源: DW/ D.Feijó 早在公元8世紀的古高地德語中,就已經有了Mōr一詞,該詞脫胎於拉丁語Maure,指生活在北非Mauretania地區(並非今天的毛裡塔尼亞)的深膚色人種。這個詞在歷史上一直就帶有歧視意味,在當代德語中,該詞的歧視色彩不亞於Neger。不過,Mohrkopf「黑人頭」、或是Negerkuss「黑鬼之吻」這兩個詞匯,雖然起初也來源於種族歧視,但在當代德語中卻能夠廣泛使用,誰願意同美味的巧克力甜點過不去呢?
圖片來源: Fotolia/Unbreakable 和歐洲各國人民一樣,德國人對鄰國也絕不會嘴下留情。由於法國人擁有吃青蛙的習慣,於是德國人就稱其為「食蛙族」。當然,鄰國對德國人也毫不留情,直呼「吃
啃馬鈴薯的」(Kartoffelfresser)。不過,和其他歧視詞匯相比,這些詞的歧視色彩不這麼強,因此一些德國人也很幽默地自嘲「我們吃馬鈴薯的」。
圖片來源: 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槍斃俄國佬、撞死法國佬、踩死英國佬、拍死日本佬」」 這是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奧地利士兵間流傳的順口溜:Jeder Schuss ein Russ, jeder Stoß ein Franzos, jeder Tritt ein Britt, jeder Klapps ein Japs. 和前一張圖中略帶詼諧意味的「食蛙族」不同,這句一個世紀前的順口溜絕對不應該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畢竟,這場戰爭造成了1600萬人喪生,是歐洲各國對種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最為深刻的教訓。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凝煉/洪沙(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