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港人「愛國義務論」引發熱議

達揚(綜合報導)
2020年10月2日

中國國慶之際,駐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提出「愛國不是選擇,而是義務」的說法,引起網路熱議。

Hongkong 71. Nationalfeiertag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林鄭月娥在10月1日香港政府舉辦的國慶活動上講話圖片來源: Lam Yik/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9月30日上午,香港灣仔會展中心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慶祝活動上,中國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駱惠寧發表講話稱,"面對日益嚴峻複雜的國際局勢,香港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偉大祖國的肩膀,比任何時候都應該強調對國家的責任擔當。" 他強調:"堅守一國底線,才有兩制空間;不守一國之本,就沒有兩制之利。身為中國人,愛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義務,更是一條正道。"

駱惠寧這番有關"愛國義務"的講話,在社群網站引發激烈討論。很多網友對這項突如其來的義務似乎並不認同。"鄭若舜Yorkson@4OONHMEmTtmuKGP"發表推文寫道:"愛國從來不是一項義務,一個公民的最基本的義務是爭取、守護自身的人權,推己及人就是守護民權,在這個過程中你才能避免專制者侵害自己的人權和公民的民權。守護民權的過程中,你就已經把國愛了,這樣國家才能抵禦外敵。如果一國不提倡大家熱愛人權守護民權,卻把愛國喊的震天響,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麼。"另一位署名@doodu的網友寫道:"愛國是義務的說法太誇張,從百度拷貝過來一段:愛是一種感情,沒人能強迫誰愛誰,法律也不可能把愛規定為一種義務,這不符合客觀常理。中聯辦請勿用力過猛,懂得過猶不及嗎?蠢!"

升國旗儀式重回金紫荊廣場圖片來源: Lam Yik/Reuters

《明報》發表題為《假如愛國是義務》的署名文章寫道:"去年的國慶日,全港因反送中而爆發大規模衝突。今年的國慶日,在港區國安法實施的陰影下,就算對港府有多大的不滿,抗爭者相信也很難再挑起甚麼風浪。國慶日,理應是慶祝一個國家的成立的大日子,然而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卻難以因國慶日感受到極澎湃的愛國情懷。對自己坦白點,你有因國慶日而動容嗎?有感念共產黨先烈們艱苦創黨建國的辛勞嗎?"作者回顧了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香港民眾中激起的愛國熱情,但也不得不嘆息道:"回首京奧,恍如隔世。或許港人的愛國情懷,永遠也不會回到12年前的高峰,就算口說愛國,也只是看錢份上的利益性愛國,又或是屈服於脅逼之下的恐懼性愛國。義務和權利,從來是雙向的;若果愛國是義務,人民享有的權利是甚麼?當集會、遊行、發表反對聲音的權利亦逐漸失去,甚至連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的權利亦失去,談何義務? "

香港慶十一 六千警力遍佈各區

01: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正如明報作者寫得那樣,當問題大到激發矛盾,而又不嘗試化解,就只會"傷害人們的感情"。香港媒體今年六月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國人"的認同感已經下降至多年來的最低點。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6月1日至4日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問訊了1002名香港居民。排在"香港人"之後的是"亞洲人",其身份認同感為7.8分,"世界公民 "身份認同感為6.9分,"中華民族一分子"為6.2分,""中國人"為5.7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4.9分。其中,"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得分是2007年以來最低。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