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港媒關注校車事件

2011年12月4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和香港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中國大陸校車接連出現問題,為什麼兒童的最基本安全不能得到保障?香港特首選舉,《蘋果日報》撰文明確反對梁振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據香港《明報》報導,中國大陸校車安全問題接二連三,河北廊坊固安縣一架限載8人的「黑校巴」載了15名學生,行駛途中翻側,全部學生送院檢查,其中6人受傷,幸無人死亡,遭扣查的司機指是爆胎所致。《明報》的報導寫道:"諷刺的是,昨日(即本周五)恰好是中國「交通安全日」,據統計,全國日均有200人因交通意外而死亡。 "

報導接著寫道:"廊坊固安縣42歲的司機劉振江駕駛一架小型客貨車,到固安縣第四小學接其子劉雨回家,因雨雪天順路幫忙接本村及鄰村6名學生,在固安縣新中街路口曾被執勤民警檢查,但當時並未超載。不過劉振江沿途又私自接載8名本村學生上車,在106國道上行駛時,因左後輪爆胎而翻側,車輛衝入路中間的隔離帶。……對於內地連續發生校巴意外,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直言,「政府最對不起的是少年兒童」。他指校巴事故多發生在小城鎮或是農村地區,這是由於教育經費投入太少所致,「農村學校沒有經費,也沒有專門的校車經費」。 …… 胡星斗說,以美國為例,其校巴特別堅固,在路上有行駛的優先權,相比之下,內地孩子沒有得到應有保護,「校車混同一般車輛,甚至更差」。一些農村學校或勞工子弟學校條件更差,「校舍位置偏僻,校車也不合格,如果不準用這些校車,學生連上學都很困難」。事實上,在「11.16」甘肅發生19名幼童死亡的校巴事故後,中央下令全國嚴打「黑校巴」及超載校巴,由於地方政府及校方無相應設施配合,令不少每日依賴這類校巴上學的孩童即時出現「上學難」問題。其中,廣西柳州市流沙鎮禁用平時活躍鄉間小道接送上學的麵包車、三輪車。不少家長只好騎電單車接送孩子,而無父母接送的小孩,只能步行10多公里回家。"

「董建華二世」?

在香港,特首選舉的氣氛越來越濃烈,無論是唐英年還是梁振英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素來反對梁振英的香港《蘋果日報》本周發表社評,題為《梁振英是「董建華二世」?》。社評寫道:"梁先生支持者的份量如何,跟唐營相比是過之還是不及大可讓市民及社會自行判斷。但從整個組合來看,梁先生的團隊及支持者充滿了前特首董建華的影子,充滿董班子回朝的味道。梁先生本人固然高調的說董先生對他關愛有加,羅康瑞、鐘逸傑等同樣是董的忠實支持者。不能不提的還有梁先生的競選辦主任羅范椒芬女士,她是董的第一位特首辦主任,協助他順利過渡接掌政權:後來她更成為董特首手下的紅人,主力推動教育改革。這樣一個充滿董建華色彩的班子再加上梁振英不斷把改革、變革掛在口邊,難免讓人感到梁先生在施政上可能來個「否定之否定」,批判否定曾特首過去七年的思維及做法,重拾董特首「有為」政府做法。"

社評寫道:"事實上香港過去幾十年來的成功及繁榮都不是長官意志的產物,都不是大有為政府的結果,而是企業、市民善用市場機遇取得的成就。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讓本地廠商可以擴大生產規模,讓本地經濟逐步向服務業轉型升級。落實這些轉變,推動產業轉軌轉型的不是港英政府,不是甚麼高瞻遠矚的官僚,而是大大小小的廠商、管理人、投資者。九十年代中香港開始成為區域以至國際金融中心,靠的不是政府的甚麼十年計劃或甚麼補貼或甚麼特殊資助,而是盡力保持低稅制、訊息自由流通及法治,讓各國金融機構包括外國及內地都能安心在香港開展業務,不用擔心吃政治或政策的虧。……

社評最後寫道:"另一方面,當年董特首的雄圖大計要不是成為空中樓閣就是爛尾收場,有的更令香港元氣大傷。中藥港、鮮花港這樣的計劃就連影兒也看不見,數位港最矚目耀眼的不是甚麼科技產業,而是製造一個又一個千萬富翁的豪宅項目「貝沙灣」。至於八萬五建屋大計更讓很多市民、業主聞樓色變,痛心欲絕。種種慘痛的經驗說明,「大有為政府」往往多做多錯,大有為施政策略更是凶險重重,隨時令香港車毀人亡,誰都不要再試!"

摘編:李華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