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聯合國附屬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溫室氣體在2017年達到新高,全然沒有扭轉趨勢的跡象。 比起1990年,如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已增加了41%。 而這些增幅主要都是因為人類燃煤發電或是燒炭取暖所造成。
全球大氣層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經達到了百萬分之405.5ppm,比起過去兩年都呈現增加的趨勢。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很多人的憂慮,包括孩子也不例外。德國之聲記者伊利娜‧巴努斯(Irene Banos Ruiz)請一些6到12歲的孩子用畫筆畫出了他們眼中的未來世界。
圖片來源: DW/I. Banos薩穆埃爾年僅10歲,但當問及如何看待地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時,他的回答是非常明了的:海平面將會大幅上升,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將會首當其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他一臉嚴肅地說:「是嚴重污染帶來的後果!」
圖片來源: DW/I. Banos七歲的丹尼爾喜歡看日出,他最擔心的就是50年後再也看不到太陽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變化沒有那麼劇烈,或許還能夠看到絢麗的日出日落。生活中他已經開始敦促父母注意環保和回收再利用,畢竟這也關係到他的未來。
圖片來源: DW/I. Banos在不遠的將來會出現「飛行汽車」,但一如既往會對環境帶來危害。天空經常會因空氣污染變得灰濛蒙的,藍天白雲難得一見。人們已經徹底將大自然的重要性拋之腦後,連最後一棵樹也被砍伐了。十歲的帕羅瑪認為這一天的到來不需要50年,而是15年。
圖片來源: DW/I. Banos七歲的埃瑪不久前剛剛跟母親去過東南亞,對這次旅行她非常興奮,但實在是太熱了!媽媽告訴她,地球每年都在變暖。她認為地球未來的景像是:太陽將會把一切都燒焦烤化,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當然是乘坐火箭。
圖片來源: DW/I. Banos十二歲的利努斯認為別的星球上的情形也會與地球一樣,50年後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遷居到更好的生存空間如火星,但人們會重複以前的做法將那裡的一切破壞殆盡。
圖片來源: DW/I. Banos在十二歲的雅恩眼裡將來大自然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不過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那麼糟糕的事情,到那時我們會擁有最現代的技術和許多「會飛的東西」。
圖片來源: DW/I. Banos關於地球六歲的阿斯特麗德的表達非常抽象:河流、人類以及空氣都在流動,都在流向同一個方向,都面臨著同樣的威脅:一個巨大的二氧化碳「手印」。阿斯特麗德在學校裡聽說:這個「手印」越大,情況也就越嚴重。
圖片來源: DW/I. Banos並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會在作品中傳遞出明確的訊息,如十歲的米古爾要表達的意思就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方面機器人可以在對抗氣候變化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這種人工智慧也許會失控並最終強大到可以決定我們人類的命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
圖片來源: DW/I. Banos說起我們生活的地球,七歲的尤迪特表情嚴肅。她深信2067年是我們人類的大限,包括動物在內都會死亡,外星人將會統治地球。為了避免這一悲劇的出現,尤迪特學會了節省資源,如果可以用反面畫畫,為什麼要去浪費一張新紙呢?
圖片來源: DW/I. Banos 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阻止氣候變遷的機會之門幾乎已經關上。 「這個道理很明白。 只要我們沒有迅速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氣候變遷就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毀滅性且不可回復的危害。 」
溫室氣體「不可能用支魔杖一揮就通通變不見」,WMO副秘書長瑪納研科娃(Elena Manaenkova)在一份聲明中說: 「全球暖化的每一個溫度變化都很重要,溫室氣體的ppm變化也一樣重要。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十月發布了一篇報告,如果要限制住溫度的增加,必須要在2050年前達到零碳排的目標。 否則,溫度上升攝氏一點五度,就會對全人類與動物造成威脅。
WMO和IPCC的報告,都會成為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重要參考。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今年已經是第25次召開,即將在12月2號到14號在波蘭卡托維治舉辦。
氣候保護,誰是先鋒?誰拖後腿?這套圖表,直觀地呈現了全球氣候保護之挑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植物生長時,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經過食物鏈,再由動物呼吸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同時,許多動植物的屍體埋藏地下,成為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自然界的碳元素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打破了這一平衡。自然界耗費了數十萬年時間固定到地底下的碳元素,人類只需幾年時間,就能將其燃燒後釋放到大氣中。
即便按照各國在《巴黎協定》中的減排承諾,依然難以實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氣候保護目標。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超越了美國和歐洲。
中國政府此前已經承諾,碳排放在幾年後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從全球來看,碳排放總量也有望在幾年後開始下降。
雖然中國的人均碳排放並不靠前,但卻依然高於全球平均值。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均GDP則略低於全球平均值。
在歐洲,包括發電在內的能源生產是碳排放的大頭。不過,這些年不減反增的則是交通領域。
汽車產業在德國經濟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德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雖然有所減少,但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依然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