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網」得主談諾貝爾獎沃土美國
2006年10月9日托馬斯.圖舍爾有點激烈地說,不,他沒有失望。他說,已經有許多人問過他這個問題,當他的妻子聽說諾貝爾醫學獎沒給他,而是給了費爾和梅羅這兩位美國人時,她也發火了。
圖舍爾說:「現在我的工作已經取得了那麼多的成就。我的名字人們現在也已經很熟悉了。目前我感覺很好,我不知道,這個諾貝爾獎會起到了什麼作用,會起到什麼作用,將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我很高興我能夠脫身而出。」
好一個「脫身而出」,意思並不明確。儘管話說得婉轉,但這位今年40歲的科學家對美國人在今年統治一切也表示了驚訝:「是的,這確實令人驚訝。5名美國人得獎,也使我有點驚奇。本來有時候還有移民的歐洲人的(笑)。當然了,人們在這裡給科研以巨大的投資,這裡有一支科學家大軍,有那些不惜重金購買一切優秀者的研究所和重點大學。」
當然不止這些,托馬斯.圖舍爾笑著說。各重點大學經常為爭奪最好的大腦打得頭破血流。圖舍爾說,本次諾貝爾獎得主中的一位就有這樣的經歷,「安德魯.費爾是一年前才到那裡去的。錄用他是因為人們已經知道他將會得到諾貝爾獎。哈佛試圖獲得他,斯坦福也嘗試獲得他,到頭來他去了他認為條件最好,周圍條件最好的地方。」
圖舍爾也是由於條件出色而去了美國的。他說,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工作太棒了,他在這裡領導著一個實驗室,有15名員工。當問起他能否設想回到德國去工作時,他的情緒又有點激動,「是的…… 我不斷跟我妻子討論這個問題。問題是,在這麼一個重點大學待過後,還能到那裡的什麼地方去。這裡有優秀的環境,巨大的財政來源。」
然而,並非只有資金狀況比德國好得太多,托馬斯.圖舍爾罵了起來,「在德國,談判進行的時間也非常的長。這是一個管理行為。這在那裡至少要兩年時間,才能等到合同上簽字。而在這裡是由大學校長決定的,一周就可以在合同上簽字。也不需要先遞交一份申請,然後等幾個月,等到其它反正也不會考慮的申請遞進來。這是一種官僚主義,在創造性領域裡這完全是多餘的,同時也是讓人恐懼的。」
無論如何,他還將待在紐約,在這裡他擁有世界上的一切可能性。等著瞧,也許還會等來個諾貝爾獎。只有40歲的他,無論如何還有足夠的時間。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