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莎在歐洲的最後一搏

2012年12月8日

各大航空公司越來越難從短途飛行中盈利了。目前"德國之翼"已經接管了漢莎航空在歐洲範圍內大部分線路的營運。如果情況依然無法好轉,漢莎航空將面臨深度改革。

Symbolbild Ende des Lufthansa-Streik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Christians

(德國之聲中文網)漢莎航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弗朗茨(Christoph Franz)已經認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在12月6日科隆的會議上談到:自2013年起,除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兩地的航線外,漢莎航空在德國和歐洲境內的所有飛行線路將由其子公司「德國之翼」(Germanwings)營運,漢莎航空將集中於國際長途線路以及法蘭克福、慕尼黑兩個交通樞紐城市的航線營運。漢莎航線遍佈歐洲的輝煌即將成為歷史。

在談到不容樂觀的現狀時,弗朗茨力圖平復員工中的不滿情緒。對於很多自豪的漢莎員工而言,工作調整至德國之翼類似於降職。他們將面臨的不僅僅是工作地點的遷移,也包括薪酬的下調。對此弗朗茨態度非常堅決,他表示如果崗位調整不順利,就只有大規模裁員。

陷入困境的不僅漢莎一家

有一點非常明確:近年來,航空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的市場形勢對於像漢莎、法航、英航這樣的行業巨頭越來越困難了。在歐洲,廉價航空不僅佔據了約35%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人們思想觀念上的轉變。現在沒有人還願意在短途國內飛行時,為舒適的商務倉支付幾百歐元的高價。廉價航空所宣揚的——從A至B實惠、便捷的飛行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漢莎航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昂貴的短途飛行已經成為歷史。而推行新的商業模式,對於員工眾多、機構臃腫、營運成本高的航空巨頭們並非易事。對此,漢莎航空也是後知後覺:弗朗茨的前任,邁爾霍伯爾沃爾(Wolfgang Mayrhuber)一直拒絕讓子公司,2002年成立的廉價航空「德國之翼」,在航線營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何走出危機?

德國航空業的情況還算令人滿意,遠程航線可以給航空公司帶來利潤。但最近2012年的業內報告顯示,僅有40%的航線是盈利。漢莎在歐洲境內的航線已經虧損了幾年,在德國本土的航線甚至虧損了幾十年。之前,漢莎一直通過它在國際航線上的盈利來填補這些虧損。然而在高燃料成本、低利潤空間的今天,這種補貼已經不現實了。

其他大型歐洲航空公司已經嘗到苦果:英航幾乎完全撤出國內航線市場;伊比利亞將短途線路外包給其子公司,一家廉價航空,然而即使如此依然虧損,公司處境危險;法航、荷航也是連連虧損,束手無策。

漢莎航空的對策是,「升級」其子公司「德國之翼」:在低成本的前提下,繼續提供高品質的飛行。它的市場定位是「價格實惠,但不低檔」。為此目前漢莎旗下的30架飛機將轉由「德國之翼」營運,座椅排布更緊密,提供的飛行服務減少。取消商務倉,取而代之的是「特別座位區」,提供更大的空間、更多的食物,每個座位額外收取30歐元。這些並非漢莎的首創,常見德國大小機場的西班牙廉價航空公司伏林(Vueling)也提供類似的服務。

漢莎與德國之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此舉並非沒有風險

諷刺的是,在很多航線上,漢莎航空和德國之翼目前還是競爭對手,而在不久的未來,它們要協調合作,線上路上實現互補。然而漢莎的老客戶們是否買帳,選擇德國之翼,還是直接轉投柏林航空或者其他廉價航空,這一切還尚無定論。

儘管已與空乘初步達成協議,然而崗位調整、人事變動還遠未結束。留給改革的時間並不多:到2015年,漢莎公司希望扭轉乾坤,重新從歐洲航線中獲利。如果這一目標未能達成,漢莎航空將不得不面對深度改革。

作者:Andreas Spaeth 編譯:萬方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