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非洲

漢語會成為非洲的未來語言嗎?

Martina Schwikowski
2025年9月27日

如今,中文學校幾乎遍佈整個非洲大陸。隨著文化的傳播,中國也在推廣其政治意識形態,同時不斷擴大經濟影響力。有南非學者對DW表示,非洲國家對此應謹慎,應出台規則約束中國影響力。

圖為孩子們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文化中心學習中國書法
專家認為,中國通過在非洲開設孔院、投資文化等產業來進行軟實力輸出圖片來源: Emmanuel Herman/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米拉迪‧切克波(Miradie Tchèkpo)住在貝南,是一名中文翻譯,她在一家中國貿易公司工作。對她來說,這就像夢想成真。「在中學時,我就看中國電影片道,夢想著去中國旅行,體驗那裡的文化,」她告訴DW。

這也是她一直追尋的夢想:高中畢業後,她的第一站就是貝南阿波美卡拉維大學的孔子學院。「我在那裡學習中文,學了三年,獲得了中文專業學位,」她自豪地說。

她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我想實現我的國際貿易夢想,把貝南的熱帶產品帶到中國,把中國的產品帶到貝南,」切克波說。「如果可能的話,甚至把中國產品帶到整個非洲。學習一門語言是為了與這個國家合作。」

更多閱讀:非洲人為何熱衷學中文

然而米拉迪‧切克波並非主流,在非洲,只有少數學習漢語的學生能獲得她所獲得的工作機會。

會漢語能帶來多少工作機會?

孔子學院是一個成立於2004年、具有中國教育部背景的語言文化機構。在過去數年裡,中國政府努力在全球範圍內拓展孔子學院的規模。

僅在非洲,就有數十所孔子學院提供漢語課程。「中國在非洲大陸拓展軟實力的方式之一是推廣漢語教學,這種軟實力拓展不僅是在經濟方面的,還在社會文化方面」,南非索爾普拉特傑大學的社會學講師辛巴拉舍‧古庫魯梅(Simbarashe Gukurume)說道。

他也表示,雖然中國為學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但到頭來他們在中國的就業機會卻很少。畢竟,在中國,這些留學生在語言上不佔優勢。

社會學者古庫魯梅也表示,此外,眾所周知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基礎設施項目,例如港口、道路或機場,都更傾向於雇傭中國工人。他表示,學習漢語畢業後能找到工作的人並不多。

同時,他也表示,中國從設立孔院、推廣漢語這樣的發展中受益,「大多數此類學院以及文化交流活動通常基於政府間雙邊協議,有時甚至允許中國不受限制地獲取非洲資源。」在他看來,文化活動與中國在非洲鋰和鈷開采中的主導地位,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肯亞: 中國烙印無處不在

03: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推廣語言和政治

許多國家都設有致力於在海外推廣本國語言和文化的機構。但孔子學院的運作方式與德國歌德學院等有所不同,孔子學院常設在當地大學裡。

在西方國家,孔子學院的中共影響力招致了批評。南非學者古庫魯梅強調,這些學院不僅教授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還推廣其政治制度:「熟悉這種政治制度的年輕人會接受不民主的原則,」這位社會學者說道。

他還認為,這解釋了歐洲和美國一些孔子學院被關閉的原因:「因為它們不僅損害了大學內部的學術自由,還向學生灌輸可能被視為專制、不民主的中國政治制度。」

然而,與歐美不同的是,在非洲,孔子學院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而中國也在非洲加大對劇院、博物館、電影、音樂、媒體以及圖書館的投資。

在非洲,孔子學院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圖為南非的一所孔子學院,一位老師在講解漢字和書法圖片來源: Zhang Yudong/Xinhua/IMAGO

艾薇兒‧約菲(Avril Joffe)在其研究報告《中國在非洲制度化的文化存在》(Chinas institutionalisierte, kulturelle Präsenz in Afrika)中,探討了非洲參與者如何看待這些中國文化輸出。

這位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藝術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系主任表示,儘管這種文化支持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並不罕見,但對於這是否意味著可能排擠、取代非洲大陸本土文化,仍然存在爭議。

約菲認為,中國對非洲的興趣不僅限於經濟動機和安全利益,還包括軟實力建設。因此,在中國大學就讀的非洲學生人數從2003年的不到2000人增加到2018年的超過81500人,她表示,這並不令人意外。

學者:目前缺乏對中國在非洲投資與影響的約束和監管

約菲批評了非洲對中國在當地文化領域的投資與影響缺乏約束和監管。她對DW表示,要減輕在文化領域這種潛在的負面影響,就必須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特別是針對公民社會、藝術家、創意人士、電影製作人、音樂人以及政府。

她也表示:「我們尚不清楚中國的反民主意識形態是否滲透到這些投資中。採取糾正措施是必要的,以確保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社會學者古庫魯梅表示,眾所周知,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更傾向於雇傭中國工人。圖為來自中國的工人在檢查奈洛比至蒙巴薩的鐵路線路圖片來源: YASUYOSHI CHIBA/AFP

一種可能性是確保非盟等區域機構真正讓非洲機構參與到有關中國投資的談判中。

約菲呼籲非洲制定統一的文化政策,使每個非洲國家都能增強談判實力,同時擴大中國投資的積極影響。

她也表示,非洲國家必須更尊重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需求,以便投資能夠滿足其需求。她擔心,如果非洲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受到中國影響,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會受損。

約菲主張非洲國家增加國家層面的資助,讓藝術、文化領域的資助並非只是來自中國,也讓那些在中國留學的非洲年輕人能在自己的國家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額外的培訓。

來自貝南科托努的記者Rodrigue Guezodje對本文亦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