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漫話國慶慶典之七:三十五周年「小慶」到「大慶」

徐慶全
2019年9月20日

中共建政35周年的慶典中,不同著裝的細節,與盛大的閱兵式看似違和,卻似乎刻意貼近著那個時代:除舊布新時代,中國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BG China | Der Wandel beginnt 10 | Peking Militärparade 1984
1984年閱兵式上出現新式軍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Z. Hes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4年三十五周年慶典,是濃墨重彩的:

"天安門廣場變成了雄偉的畫卷,十四萬人組成的奔向二○○○年的偉大洪流在滾滾向前。這是美,這是力量,這是強盛,這是富有。這是三十五年來天安門廣場上出現的最熱烈、最有生氣的場面!"這是針對國慶遊行而言。

"這次國慶閱兵是在國慶十周年以後在天安門廣場組織的第一次閱兵,也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閱兵。"這是針對大閱兵而言。

兩個"而言"都表明,在本應"小慶"之年的"大慶"之舉。

1960年,中共中央鄭重其事立下了"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的規矩,1969年二十周年慶典就沒有執行--"大慶"是慶了,但少了閱兵一項。

到了1979年,又逢三十年大慶的日子,不要說閱兵,連"十年一大慶"的規矩也改了。這一年1月18日,在中國政壇上冉冉升起的胡耀邦,在中央黨校第二期學員結業會上的講話中,特意對不遵守這一規矩作了說明:"今年,我們正碰著建國三十周年紀念,中央已經說過了,不要搞大規模的慶祝,特別是不要搞形式主義的東西。過去若干年我們把那麼多錢花到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上去,什麼鶯歌燕舞,粉飾太平。"他又補充說:"今後,可不要搞這個東西,今年三十周年國慶不搞這個東西,不搞鋪張浪費,包括今年過春節。"

1984年的北京街頭圖片來源: Imago/Sven Simon

4年以後的1983年11月25日,已經升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日本東京會見旅日華僑代表時說:"明年是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我們的人大常委會和我們的黨中央已經決定,今後逢五、逢十,要組織國慶紀念會。明年將組織一個中等規模的慶祝會,歡迎你們各位回去看一看。"

規矩恢復了。"中等規模"是什麼規模?介乎"小慶"與"大慶"之間?胡耀邦沒有說。12月,中共中央關於三十五周年慶典有了一個通知,提到了閱兵,答案也有了:要大慶。

為何"小慶"要"大慶"?關於大閱兵,閱兵總指揮秦基偉在國慶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黨中央決定今年國慶閱兵意義十分重大,它將集中反映我國建設成就,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成果,反映我受閱部隊的精神風貌,大大鼓舞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

1984年1月,胡耀邦說:"中央去年十二月發了一個通知。這次我同五個省的同志見面,他們不約而同地都說,這個通知得人心,這幾年太沉悶了。"這是他從川、貴、湘等五省考察歸來時說的。"通知"就是關於三十五周年大慶的。既然"得人心",大慶必然振奮人心!

秦基偉和胡耀邦的話,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這一年"國慶社論"的題目:"大鼓勁 大團結 大繁榮"。

自進入"八十年代第一春"後,中國一直引領著世界的目光。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中國升騰,欣欣向榮,一點也不"沉悶"。進入1984年後,更進入了美籍學者趙浩生眼中的"喜慶之年"。他說:"1984年,在我的見聞中,是充滿喜慶的一年。這一切喜慶,象許多不同的樂章,都導向光輝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五周年這個舉國狂歡的高潮。"

1984年中英兩國達成《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趙浩生所說的"樂章",是他的"五項見聞"。第一項,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美成功,"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推行開放政策的決心。一個擁有四分之一人類的大國,在國內經濟飛躍的時刻更昂首闊步地進入世界市場,這是一個值得普天同慶的大喜事。"第二項,他途徑香港回大陸的"一個令人驚喜的新事實":香港同胞開始普通話學習熱。這一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世人矚目,9月26日中英兩國達成《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這是三十五周年的一份"國际大紅包"。趙浩生說:港人學說普通話"這個行動,確實比任何討論1997年問題的理論更能代表香港同胞迎接1997年的心情"。第三項,旅途中,他發現,廣州的"白天鵝賓館"有了大陸人的身影,北京的華都飯店舉行了向"社會開放"的典禮。"說明國內若干同胞的經濟能力已漸漸可與外來旅客看齊,特別是衣著方面已內外不分了。這是一年前看不到的大變化、大喜事。"第四項,他見到家鄉的省長何竹康"竟那麼年輕"。"我在國內看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人員都已年輕化、知識化。這個政策的成功,使古老中國青春再現,這真是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大奇跡、大喜事。"第五項,是中國實現"零突破"的洛杉磯奧運會,"有人說,中國在奧運會的輝煌成功在全世界所造成的震動比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更驚人。""奧運會的輝煌成績,中國人民以實際行動宣告世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這一切,"小慶"不足表,"大慶""得人心",順乎民意!

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1983年11中旬,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會議,成立"首都國慶三十五周年慶祝活動領導小組",由萬里、楊得志、胡啟立、喬石、田紀雲和北京市委書記段君毅、市長陳希同組成,萬里任組長,楊得志任副組長,日常工作由胡啟立、喬石、田紀雲負責。

11月1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主持會議,研究部署三十五周年國慶閱兵工作,確定:(一)受閱部隊1.5-2萬人,通過天安門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二)受閱部隊要著新式服裝,武器裝備要新一點,精一點,好一點;(三)改變閱兵程序,由閱兵總指揮向中央軍委主席報告後即閱兵,國防部長不再講話;(四)整個受閱部隊的組織工作,由閱兵領導小組負責;(五)受閱部隊來京集中不要佔公園,可以佔機場。要搞好閱兵基礎訓練、合練和預演。27日,以北京軍區為主成立了建國三十五周年首都閱兵總指揮部,秦基偉任總指揮。

楊尚昆特意提到"受閱部隊要著新式服裝"。"新式服裝"是指軍隊正準備在1985年換裝的新制服,通俗地稱為"八五式",這是相對於此前的"六五式"而言的。

10月1日,當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檢閱部隊時,看台上的高級將領和受閱部隊,有著不同的著裝:將領仍然是"六五"式的確良軍服,受閱部隊則身著"八五"式軍服:大簷帽新肩章,帽徽由原來的全紅五星換成了帶麥穗齒輪的"八一"紅星樣式,領章上的原兩面"紅旗"鑲上了黃邊、綴上了銀星。而鄧小平呢,則身著藏青色中山裝。

不同著裝的細節,與盛大的閱兵式看似違和,卻似乎刻意貼近著那個時代:除舊布新時代,中國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徐慶全為中國當代史學者,前資深媒體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