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潘霍華:牧師、間諜與殉道者

苗子
2018年12月26日

潘霍華如今被視為德國最有代表性的神學家之一。他很早就對納粹的一些做法提出質疑,後來加入了反抗運動。在二戰結束前夕,他被納粹處死。

Dietrich Bonhoeffer
Dietrich Bonhoeffer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無名英雄與反納粹勇士系列三

(德國之聲中文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年出生於一個名門世家。他的父親是最有權威的精神病理學家之一,在柏林的夏綠特(Charite)醫院任精神病學科的負責人。他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神學家,他的外祖母曾師從李斯特、克拉拉‧舒曼學習鋼琴。

潘霍華有7個弟兄姐妹。他們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家風嚴謹而開放。在定期舉行的家庭音樂會上,潘霍華時常負責演奏鋼琴或演唱。

潘霍華24歲即獲得博士學位及任教資格。他遊學歐美,後在柏林教授神學,也成為一名新教牧師。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26歲的潘霍華在當時就發表了一篇廣播演講,其中提出了"領袖"(Führer)和"引誘者"(Verführer)的不同:一位真正的領袖應當認識到自己的有限,而不是迎合大眾而成為其膜拜的偶像。希特勒後來即濫用了"領袖"的概念,以至於時到今日,在德國一提到這個詞,便專指希特勒。

潘霍華,1939年,倫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猶太人處境與"雅力安人條款"

納粹隨即大力按照其意識形態改造社會。猶太人首當其沖。

潘霍華的孿生妹妹薩比娜的丈夫格哈特‧萊布霍爾茨(Gerhard Leibholz)是哥廷根大學備受歡迎的法律教授。萊布霍爾茨是猶太人。很快,反猶情緒的擴張就波及他們夫婦。

傳記《潘霍華:牧師、間諜、殉道者與先知》一書中寫道,在哥廷根街頭,與萊布霍爾茨夫婦相熟的人碰見了,就倉促繞到馬路的另一邊。薩比娜寫道:"在哥廷根,許多人想跟風。一些前途無望的講師如今看到了自己的機會。"但也有人對現狀深惡痛絕。神學家鮑爾(Walter Bauer)在街上碰到萊布霍爾茨夫婦,就開始大聲痛斥希特勒。

1933年4月,"雅利安人條款"(Arierparagraf)生效。政府公務員須證明自己的"雅力安人"出身;猶太人被開除。後來,猶太人的商店櫥窗被畫上黃色大衛星,或寫上黑色的"猶太人"字樣,納粹號召不去猶太人商店買東西。猶太人被禁止在國家醫保體系下的醫院當醫生,猶太人牙醫、技師也被禁止在這些醫院從業。當年,約1200名猶太人教授、講師被開除。到當年10月,所有的報紙都被納粹控制,猶太人也無法再從事記者職業。

所謂「德國基督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納粹政權影響下的"德國基督徒"

"雅力安人條款"如果落實在教會,那將意味著有猶太人血統的牧師都要離職。這在當時的教會內部引發嚴重分歧。一部分人支持納粹,他們也被稱為"德國基督徒"(Deutsche Christen)。

這些所謂"德國基督徒"開始扭曲聖經,並為此做出荒謬的嘗試,比如"廢除"舊約。1939年,他們成立了一個"廢除教會生活中猶太影響研究所",將聖經中的"猶太元素"刪除。在唱聖詩時,也要排除以色列元素。到後來,甚至連對洗禮的解釋也扭曲為要浸入"領袖"的世界觀裡。

這些"德國基督徒"也對聖經新約進行"修改",以便讓耶穌與納粹意識形態"相吻合"。後來,甚至要求德國的牧師要個人宣誓效忠希特勒,所有教會都要堅決執行"雅力安人條款"。到最後,"德國基督徒"對於聖經和聖經人物的公開詆毀與嘲諷,已令大部分人震驚和排斥。

所謂「德國基督徒」的「帝國主教」路德維希‧穆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934年,一些新教神學家和牧師,因反對「德國基督徒」及其「官方教會」而組織了自己的聯盟,名為「認信教會」 (Bekennende Kirche)。潘霍華也是「認信教會」的重要參與者。

1937年,納粹開始對"認信教會"採取強硬措施。超過800多名牧師和業餘工作人員被捕。

1939年,潘霍華有機會第二次赴美,離開德國的危險處境,並在美國教授神學。然而,他很快便返回德國,因為他發現自己心繫在德國的教會。他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我不親身參與我的人民所受的考驗,我將沒有權利參與戰後教會生活的重建。"

1940年和1941年,潘霍華先後被納粹禁止公開演講和出版。

反抗運動與刺殺希特勒

在柏林的潘霍華一家與政府中反對希特勒的有影響人士有聯繫。潘霍華的姐夫、他學生時代就相識的朋友漢斯‧馮‧多納尼(Hans von Dohnanyi)在司法部工作。多納尼參與反抗運動,並接觸到有關納粹暴行的一些記錄。他把這些存放在一份秘密檔案中。

潘霍華一家接觸到其中大部分訊息,比如在波蘭發生的大屠殺。《潘霍華》傳記作者寫道:"許多外界多年未知的消息,潘霍華一家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就獲悉了。"後來,多納尼的秘密檔案被納粹發現後,導致他本人以及許多人遇害,其中也包括潘霍華及其兄克勞斯(Klaus Bonhoeffer)、潘霍華的另一位姐夫施萊歇(Rüdiger Schleicher)。

潘霍華被關押在柏林泰格爾軍事監獄期間(圖右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潘霍華何時正式加入了反抗運動,外界並不清楚。當時,軍方內部已經有了反抗運動圈子。潘霍華在名義上成為納粹的一名軍方情報人員。實際上,他是為反抗運動聯絡海外的關係,比如,透過英國主教喬治‧貝爾(George Bell)與丘吉爾政府聯絡,以便讓英國等國家瞭解德國國內的反抗運動,並為將來推翻希特勒政權後的德國新政府做準備。

在這一時期,納粹黨衛軍在許多地方令人發指的暴行,令更多軍方人士加入反抗運動陣營。也在此期間,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Klaus von Stauffenberg)等人開始考慮刺殺希特勒。

刺殺希特勒的道德問題

刺殺希特勒牽扯到一個倫理道德問題--"不可殺人"。但是,面對一個正持刀行兇的人,卻無所作為,這是否等同於作了他的同謀?

《潘霍華》傳記中寫道,有一次,施陶芬貝格的副官維爾納‧馮‧海夫滕(Werner von Haeften)問潘霍華說:我能帶槍進入"領袖"總部,那我應該開槍嗎?潘霍華當時回答說,刺殺希特勒本身並不能改變什麼,甚至可能讓形勢更糟。重要的是,要為刺殺行動之後的政局作好預備。至於如何決定,只能由海夫滕本人來做。潘霍華還說,如果海夫滕說,有(刺殺的)機會卻不加以使用,這是一種罪責的話,那麼,不顧後果的輕舉妄動同樣也是一種罪責。

潘霍華最後遇害的地點:弗羅森比爾格集中營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Rose

海夫滕也是後來1944年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行動的參與者,並在刺殺行動失敗後被槍決。

1943年潘霍華被捕前,也曾寫過一些文章闡述他為什麼加入反抗運動。其中寫道,德國人習慣於犧牲、服從上級,而這被納粹所利用和扭曲。與此同時,作為基督徒,"不偷盜、不殺害、不犯姦淫、盡力做好事"是不夠的。如果周遭發生不公正的事情,而他卻閉目塞聽、清楚"界限"以避免衝突--也就是明哲保身,那麼他只能是自我欺騙,是偽善,而無法得到內心真正的安寧。

潘霍華的一些學生當時也在內心的極大掙扎中問他:如果我不開槍打死戰俘,我自己就要被處死。那麼,我該怎麼做?

柏林一座教堂的潘霍華紀念銅板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傳記《潘霍華》寫道:在邪惡完全露出猙獰面孔的時候,許多通常的倫理道德都顯得無力。潘霍華的神學觀點是,基督徒必須尋求上帝的心意,隨後勇敢地行動;行事不應出於懼怕--害怕承擔罪責,而是應當出於真正的同情與愛。

美好的力量

1945年4月,潘霍華在弗羅森比爾格集中營(KZ Flossenbürg)遇害,時年39歲。兩周後,美國士兵抵達了這座集中營。

如今,除神學著作外,潘霍華還有一些小詩廣為流傳。其中一首《被美好的力量環繞著》(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成為新年前夜教會演唱的經典曲目。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