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嘉布瑞爾的無望鬥爭

2016年11月3日

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爭取在德中間形成平等的競爭條件。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一努力是正確之舉,但不會帶來效果。

China Sigmar Gabriel trifft Li Keqia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u 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們周二在北京見到的德國經濟部長若有所思,甚至有點沉默不語。他剛剛親身體會到同一個龐然巨獸玩"以牙還牙"的游戲是什麼滋味。嘉布瑞爾的中方對話夥伴表示,德國怎麼能自以為可以像美國那樣擺架子?對此他們感到震驚。之後中方明確表示,德國這樣做會對德中關係造成長久的損害。這可是加布克裡爾不願看到的,因此他當天晚上在德國駐華使館招待會上發表的簡短講話,聲調緩和了許多,甚至顯出對中方充滿理解。

他說他能理解,中國不願一直充當世界工廠,中國企業也會成為德國企業的競爭對手。他也明白,中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開放它的市場",因為北京必須防止出現社會動蕩。作為經濟部長他曾經對在德國的中國企業強調,他這個經濟部長管的不光是德國企業,而是在德國的企業。不過他也表示,對存在的問題還是應該"打開窗戶說亮話"。

德國的要求有道理

北京也並不否認存在問題:對德國企業來說,進入中國市場要比中國企業進入德國市場困難得多。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變,嘉布瑞爾的這一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他看來歐盟應該認真考慮,歐洲企業在什麼條件下,何時可以出售給誰。"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工業政策",嘉布瑞爾說。作為黨派領導人,他當然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自己有理不一定意味著就能達到目的。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也不例外。

嘉布瑞爾眼下的日子並不好過。德國的選戰已經拉開。他是德國政府的副總理,同時也是經濟部長和社民黨主席,必須帶領自己的黨為大選佔領陣地。他必須與梅克爾有所不同,必須對社民黨左派做出安撫,不管他是否準備競選總理。他也必須在選民面前顯示自己是一個有魄力的領導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中情局偏偏在嘉布瑞爾出訪中國前節外生枝,對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提出異議。華盛頓不希望中國和德國在晶片領域合作,成為美國企業的強大對手。

收購爭議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在此背景下,不難理解為什麼中情局現在才想起來,有關設備也可用於軍事目的,儘管愛思強1983年成立以來已經在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量了3000套這樣的設備,包括向韓國、台灣和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西方國家政府提出過抱怨。但上述理由幫不上嘉布瑞爾的忙,他不得不撤回今年9月經濟部對愛思強作出的收購許可。

看來嘉布瑞爾想變被動為主動。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像是美國人的小嘍囉,他拿出了一份文件,要求歐盟對外資收購歐盟企業制定新規。按照他的想法,如果哪個國家不讓德國企業享有同等的權利,就應禁止該國在德國收購企業,尤其是在收購有國家背景的情況下。文件並沒有提到中國,但針對的卻是中國。最遲在來到北京之時,嘉布瑞爾已經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據接近嘉布瑞爾的人士透露,他對國家在企業中角色的看法已經有所不同。畢竟卡達也擁有大眾汽車的股份,而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歐盟沒有統一立場

布魯塞爾對嘉布瑞爾提議的反應褒貶不一,並不令人意外。歐盟數字經濟委員厄廷格給嘉布瑞爾点了贊,不過厄廷格今後反正不必再為這件事頭疼,因為他將轉任財政委員。歐盟委員會傳出的消息是,目前在這個方向沒有立法計劃。顯然沒有人願意費這個力氣,畢竟歐盟連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角色都不能形成統一的立場,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是如此。某些東歐國家認為,北京比布魯塞爾更管用。

如果要單方面行動,嘉布瑞爾在法律上的操作空間很有限。在以往的相關案例中,一些被拒企業訴諸法庭,其中大多數還贏得了訴訟。至少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德國會進行修法。對德國經濟來說,中國是個重要的國家。中國的國民經濟每年新創造的產值高達7000億歐元,去年中國的外國投資額為1320億歐元,大眾集團盈利的最大部分是在中國賺得的,儘管大眾在合資企業中不允許佔據多數股權。因此來自德國經濟界的要求妥協的壓力尤其大。

來自中國的要約最誘人

遺憾的是,被中國投資收購的德國企業,往往不能自己選擇買主。私人企業當然希望自主選擇收購方,但拋開這點不說,被中國收購的企業大多是一些依靠自己的力量難以有更大作為的企業。中國方面提出的收購條件是其他競爭者難以企及的,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別的競購者。每一個熟悉工業生產的社民黨人都知道:一家企業需要訂單。而訂單常常來自中國。由一家中國企業收購,首先意味著訂單來自自家人,更有保障。

來自中國的訂單在德國創造和保障了就業崗位。迄今除了汽車配件製造商薩爾橡膠(SaarGummi)之外,還沒有出現過被中國企業收購後員工利益受到損害的例子。在嘉布瑞爾访華之後,情況也不會發生變化。德國企業不會獲得與中國企業同等的競爭條件,最多是一些表面、細節上的改善。對德國企業來說,要在中國獲得成功會更加困難。儘管如此,在未來很長時間裡中國仍將是德國企業有利可圖的市場。有時這個世界很不公平,充滿矛盾。在中國是這樣,在社民黨內也使這樣。這一點嘉布瑞爾很清楚。因此他會盡快讓這件事成為過去,不再招惹這個龐然巨獸。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20多年來在北京生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