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美中晶片之爭

2020年9月13日

華盛頓意欲對中國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SMIC)實施禁運。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禁運可能會暫時阻礙中國的半導體研發和製造,但無法遏止其發展進程。

China Präsentation Chip Kunpeng 920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還只是一個威脅,卻是一個實質性威脅:在華為和另外270多個中企不再被允許使用美國供應商的技術後,川普政府也考慮,將中國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

官方理由:同中國軍方關係密切。中芯國際的美國供應商今後必須申請許可,以便能繼續與其做生意。是否能夠獲得以及難度有多大,多少由華盛頓說了算。中芯國際稱美方的這一宣佈"令人震驚"。中國政府稱它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

關鍵領域的關鍵企業

事實上,對中國實現其眾多技術宏圖而言,半導體都具有關鍵意義。而作為移動通信網的一部分,半導體是國家安全的決定性要素。因此,美國意欲阻止中國半導體工業在不久的將來便能制定國際標準。對於北京,在政府支持下於2000年建立的中芯國際具有關鍵意義。國企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都是該企業的投資方。集成電路投資基金2014年由北京建立,旨在推進本國技術開發。

對北京實現建起具競爭力的中國半導體工業這一目標而言,中芯國際意義重大。在"中國製造2025"口號下,中國要在5年內自行生產本國所需的70%的晶片。目前,中芯國際只能滿足18%的內需。沒有任何其它一個企業在實現北京雄心勃勃的指標方面佔有更多份量。

儘管這樣,無論是技術水準還是生產能力,中芯國際仍落後於多數國際領軍企業。比如,專家估計,在研製方面,台灣的世界市場領軍企業--台積電(TSMC)就要領先中芯國際一至二年。中芯國際也強烈依賴泛林集團(LAM Research)或科磊(KLA-Tencor)等美國生產商提供的製造設備。鑑於川普政府對其它中企的制裁,中芯國際2019年的經營額已降至31億美元,降幅7%。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D. Qing

中國必須自主

對中芯國際的制裁是否以及何時生效,尚不清楚。五角大樓稱,須先與其它政府部門磋商,方能做出最終決定。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對於北京,威嚇本身就已經是又一次警示,必須盡快使本國半導體產業實現自主。

在全球半導體生產方面,中國目前的份額只僅5%。因此,中國眼下在進口晶片上花的錢多於原油的進口。在去年4121億美元的晶片貿易中,美國康采恩佔了一半。2019年,全球10大晶片製造商中,6家是美企。

美國居主導地位

中國的1550億美元晶片市場中,美企也幾乎佔了一半。不論是晶片設計工具、專利還是製造技術,中國都主要依賴美企。過去30年裡,西方世界以外,只有3個國家(地區)建起了值得一提的晶片產業:台灣、新加坡、韓國。

但是,這一情況將會改變:10月份,中共發布第14個五年計劃,內有加強半導體產業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降稅、方便入關以及鼓勵投資措施。據稱,中國主席習近平已許諾為技術創新投資撥款14億美元。遠景上,北京計劃向國有的晶片製造企業投資1000多億美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最大銷售市場--中國

對半導體的國內需求也將得到助推。對國際半導體產業而言,中國已經是最重要市場。沒有任何其它國家的晶片進口量超過中國。中國的晶片進口佔全球銷售量的三分之一。趨勢向上。因此,晶片製造商們注重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

25年來,中國持續降低了對進口前期產品的依賴程度。然而,2015年,該國才啟動了研發計劃,欲從長期擴建本國的晶片產業。因起步相對晚一些,中國現在試圖在創新領域實現跨越。所謂的第三代晶片便屬於這種創新。對該領域的幾乎所有傳統企業而言,它都還是一片新天地。

引領第三代半導體市場?

第三代半導體是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鎵(GaN)等為材料的晶片,可釋放出更高的功能,能承受更高的溫度,常用於軍事雷達裝置或電動車。鑑於目前無一國在這一尚年輕的技術領域佔主導地位,中國有良好機會,成為國際晶片領軍者。

本文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美國的克裡科技集團(CREE Inc. )和日本的住友電工株式會社(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等在國際上處領先地位的晶片巨頭剛著手擴大相關業務。中國的三安光電(Sanan Optoelectronics Co. Ltd.)和國家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則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旦中國製造商具備了競爭力,僅因其巨大的國內市場便可確立標準。

美國也提供國家補貼

不過,美國沒有睡覺。根據新計劃,未來數年,將有250億美元的國家補貼流入美國的晶片製造廠家。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已贏得建起最強大半導體產業的競賽。因為,儘管採取了各種制裁措施、擁有某種領先性,多年來,美國未能產生出強勁的新銳企業。長年稱大的英特爾早已不再像以前那麼具有創新性。因此,直接受到美國禁運影響的中國巨擘--中芯國際和華為現在將各自的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開發出全新的晶片,完全是有可能的。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