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美企: 來了,是要留下

2020年6月14日

儘管面臨新冠危機以及美中矛盾不斷升級的壓力,大部分美國企業仍然繼續在中國投資。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如果不這麼做,美國經濟的競爭力就會受損。

位於上海的特斯拉工廠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VCG

(德國之聲中文網) 貿易戰、新冠疫情、川普"徹底切斷美中關係"的威脅迄今都無法阻止美國企業繼續寄希望於中國市場的增長。駐華美國商會在疫情高峰期之後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83%的受訪美國企業不願意撤離中國市場。只有9%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啟動了撤離程序。

川普总統的貿易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曾經許諾說,將承擔遷回美國的美資企業的搬遷費用;印度、印尼等國也表示要以優惠條件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搬遷。但是,最近幾周,多家舉足輕重的美資企業還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其中包括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該公司今年5月在中國賣出了11065輛Model3型電動汽車,成為月度中國市場電動車銷售冠軍。位於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也在高速擴建。

堅守中國戰略

汽車產業可謂是投資晴雨表,顯示出美國企業仍然堅守既有的中國戰略。就在一星期前,福特公司宣佈與來自深圳的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廠商達成了供貨協議,後者將為福特公司面向中國市場的新款混合動力汽車提供電池。而這款汽車本身,福特則將與其中國市場合資夥伴長安汽車共同生產。按照計劃,2021年底前,福特將在中國市場推出30款新型或者改型汽車。通用汽車也同樣在近日宣佈,將與寧德時代進行"非常緊密"的合作。2011年剛剛成立的寧德時代,如今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在德國圖林根州也正在建設一座巨型工廠。

在汽車市場之外,其它市場的增長前景似乎也能夠抵消地緣政治摩擦帶來的風險。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零售業大鱷Costco(好市多/開市客)以及沃爾瑪都在疫情期間宣佈,將擴大中國市場業務。快餐品牌Popeyes(博派斯/大力水手炸雞)也在5月中旬開設了首家中國實體店,還有1500家實體店正在籌劃中。沃爾瑪則計劃在今年後5-7年內新增500家中國連鎖店,在現有基礎上翻番。

讓這些美國企業感到幸運的是:疫情過後,中國人的購買力並沒有收斂太多。今年5月的消費額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儘管有著川普总統的不利影響,不斷增長的中國中產階級依然樂意購買美國品牌商品,並且將它們與自由、享受、愜意聯繫在一起。Popeyes、Costco在上海開張首家門店時,蜂擁而來的顧客在門外排起了長隊。明年,來自加州的環球樂園在北京投資65億美元的主題公園開業時,也會出現同樣的場面。而上海的迪斯尼樂園,已經在一個月前恢復營業。

"中國製造"依然受美國人歡迎

而在大洋彼岸,美國人也依舊熱衷於購買因為含有「中國製造」組件而便宜的產品。如果蘋果手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生產,2000美元的售價恐怕只有極少數人支付得起。駐華美國商會主席畢艾倫(Alan Beebe)就說:「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戰略性成就後,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的經濟復甦,這正是許多企業願意繼續在中國經營的原因。」中國商務部長鐘山則更加直白地表示,明智的企業不會放棄巨大的中國市場。對於香港也是同樣的道理:那裡有1300餘家美國企業。根據駐港美國商會的調查,當地70%的美國企業沒有搬遷打算。

去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33%的經濟增長。美國只貢獻了11%,20年間縮小了一半。北京正在力所能及地保持其市場對美國企業的吸引力。特斯拉獲得了中國國有工商銀行提供的5.63億美元貸款、福特也在復工復產、維持供應鏈方面獲得了支持。就此而言,北京會說這是「雙贏」。今年初生效的《外商投資法》旨在為外商投資打造更公正的環境、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北京欲籍憑此向美國企業——尤其是未來科技領域的企業——宣示:中國市場是開放的。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二十餘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競爭壓力變大

顯然,沒有哪家美國企業願意放棄中國市場以及14億潛在客戶。況且,美國人的儲蓄率今年4月上升到了創紀錄的33%,高企的失業率也讓人擔憂。因此,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市場,他們明白:如果一家美國企業撤離中國,其空缺極有可能很快被競爭對手填補。比如高通:若這個加利福尼亞晶片製造商因美國政府的禁令而不能再向中國電信設備廠商華為供貨,便意味著美國在短期上失去市場份額,在長期上失去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樣明顯的是:在這場危機之後,中國將比以往更努力地讓本土廠商去滿足國內需求,並且盡全力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美國企業必須承受這樣的競爭壓力。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