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習近平——締造平等

2017年10月26日

西方人正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擴張。但是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則意味著今後的富足以及更為公正的財富分配。

圖片來源: CBT China Book Trad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今年中國最為重要的政治事件--中共十九大落下了帷幕。中國"強人"習近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勢。負責反腐的王岐山沒有留任在政治局常委中,7名常委中,有5人是新成員。而且,習近平潛在接班人也沒有出現,而李克強則繼續留任。

在十九大落幕之時,習近平說要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徵程"。習近平要引領中國進入一個金色的新時代。早在一周前的開幕式上,習近平就在三個半小時的演講中,用馬列主義的繁復語句以及僵硬的中共語匯描繪了中國的未來圖景。

新的"主要矛盾"

習近平在講話中也提到了"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早在70年代末,經濟改革家鄧小平就用這個詞終結了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幾乎每個中國人在學生時代就耳熟能詳的這套理論,闡述了中國多年來具有最高優先順序的根本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發展經濟,從而讓這個國家追趕上發達國家。

鄧小平的這一理論非常重要,以至於在他1997年去世後被寫入了中共黨章。作為鄧小平之後最具有野心、最具有權勢的領導人,習近平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主要矛盾":今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於不熟悉馬列主義話語體系的人而言,這種表述有些費解。其實它的含義大約是:過去30年間實現的富足,必須在將來得到更為公正的分配,並且以可持續的方式維護這一富足;今後要更加注重機會均等、環境保護,而不再是不計代價的經濟增長。這一表態,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都宛如天籟。而現在,習近平必須要兌現這一許諾。他的壓力可也不小,任務也很艱巨。

貧富差距依然巨大

在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貧富差距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如今,中國的百萬富翁數量已經突破150萬,同時還有43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不過,貧困人口的數量正在減少。貧困問題在農村地區尤其突出。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每年都橫跨中國,在異鄉的工廠、大城市的建築工地上賺取微薄的薪水,同時也在為中國社會積累財富。不久前,由於產能過剩以及環境污染問題,許多鋼鐵、煤礦企業都削減了產能,導致無數工人下崗。而此類情況今後還會更多,這是因為中國計劃在眾多工業領域加快自動化步伐。屆時,需要北京來安置的下崗職工,將不僅僅包括工廠裡的工人。現在,每年有800萬大學畢業生湧向就業市場,他們的就業以及收入前景已經不再如早年般那麼夢幻。

中國在扶貧、再就業等問題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無可置疑。1978年以來,中國的人均GDP從156美元增長到8000美元,而且同期中國的人口增加了4億。

而且,令人震驚的是,本周早些時候,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佈了最新的失業率數據:3.95%。這是16年來的最低值,2001年之後失業率還從來沒有低於過4%。要是這個數字可信的話,中國政府已經在這個議題上完成了今年的目標:北京此前計劃在2017年內,新創造1100萬就業崗位,並且力爭讓失業率低於4.5%。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總共新增了1097萬個就業崗位,增幅比去年同期多了30萬個。

穩定高於一切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長尹蔚民透露,今後,每年都應當新增1500萬個就業崗位。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向電動汽車、航空航天、數字科技等當代關鍵技術大舉投資。以工業為主的中國經濟,今後將轉型為以服務業為重。屆時,擔任經濟增長主力軍的將不再是廉價的產業工人,而是購買力旺盛的城市中產階級。這一轉型也會讓中國經濟增長在長期內更為穩定。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穩定是最高目標之一。沒有什麼比社會不安定更能叫人擔驚受怕了。而社會不安定,往往緣於貧困以及社會不平等。

本文作者澤林(Frank Sieren)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對於習近平來說,巨大的權力也意味著超高的期望。到2020年,中國要消除極端貧困,然後還要實現"小康社會"這一夢想。但是,這也意味著,北京今後還會繼續強調謹慎和管控,而不會讓自由市場的力量去譜寫歷史。從中國視角出發,這可以用一種相當精妙的內在邏輯來闡述:西方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平等的機會之前,首先要在所有中國人內部實現致富機會均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