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誰來吃試管烤鴨

2017年9月23日

中國希望未來通過人造肉來減少環境污染和糖尿病等富裕社會疾病。這樣做很勇敢,現在就看中國老百姓願不願意吃試管肉了。

Stammzellenburger
圖片來源: David Parry/PA Wire

(德國之聲中文網)曾有一段時間,中國有關食品安全的醜聞接連不斷,從西瓜爆炸到用鴨肉加羊尿"加工"成的牛肉,無奇不有。2000年代初,市場上居然出現了含有硅膠等化學製品的假雞蛋。國際媒體驚呼:在制假大國中國,連入口的食品都沒有被放過。

自此以後,消費者提高了警惕,政府也面對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的重重壓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官方對人工合成動物製品給予希望,此舉在全球受到環保人士的肯定。

投資以色列初創企業

作為一項雙邊貿易協定的一部份,北京向一家研發大規模生產"試管肉"技術的以色列初創企業投入了3億美元。該企業的產品是在無菌營養液裡以肌肉細胞培養出的人造肉,不須使用抗生素,在味道和口感上卻與真肉並無二致。據說,就連一向對豆製品"代肉"不齒的消費者,都嘗不出二者的區別。

動物和環境保護人士對這種"無公害肉"寄予極大期望,認為傳統的集約化養殖業造成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將由此大大減輕,環境污染和巨大的水耗也將得到緩解。為種植飼料作物大量砍伐森林也不再必要。不僅被激進的動物保護人士視為醜聞、也飽受大眾詬病的禽畜大規模密集飼養將成為過去。國際肉類替代品生產商利益代言組織Good Food Institute的弗里德里希(Bruce Friedrich)把中國的這一投資稱為"巨大市場機遇",因為來自中國的資金將推動細胞培育技術的發展,使其走出不被重視的邊緣境地。

生活越好,吃肉越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wee Young

借助人造肉,中國能否擺脫食品造假者的負面形象,轉而成為引領潮流的先鋒?這還是個未知數。可以肯定的是,吃肉的問題將決定中國的未來。去年起北京就開展了一場旨在將全民肉類消費量減半的宣傳運動。這可是一個不小的雄心,迄今的趨勢是經濟越發展,肉吃得越多。在中國,吃肉依然是富裕的象徵。

生活越好吃肉越多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還只有每年13公斤,今天已經上升到63公斤。然而隨著肉食、酒精和含糖食物的增加,所謂的"富貴病"隨之而來。現在,中國糖尿病人的數量是30年前的十倍還多。1.14億中國人患有代謝系統疾病,絕對數量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多。

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試管肉不僅能改善民眾的健康,還能讓中國更快達到氣候保護目標,減少對來自澳洲、美國和德國等國肉類進口的依賴。現在中國每年進口價值135億美元的肉類,而且數字一直在上升。

專欄作者Frank Sieren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民眾還不買賬

不過中國老百姓對人造肉還不能欣然接受。微博上網民討論的基調是"不是自然的東西必然不健康"。另一方面,就此類話題也不太可能產生廣泛的討論,中國人很實際,如果價廉味美,何樂而不食之?而這兩點正是試管肉的強項。動物保護是另一個積極角度。

官方媒體《科技日報》向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有兩樣完全一樣的產品擺在你面前,一種價格更低廉、不產生溫室氣體、不屠宰牲畜就能生產,你會選擇哪一種?

食品廠家和餐館隱瞞肉食品的來源,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過在假雞蛋身上,這一手沒有奏效。當然假雞蛋確實十分有害健康,而且吃起來也不是味道。

 

本文作者20多年來在北京生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