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災難發生前,我認為日本不會有核事故"

採訪記者:Gabriel Dominguez2015年2月25日

日本核災難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福島核災發生四年後,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對核能游說的後果以及如今的日本政府作出尖銳批評。

Japan Naoto Kan Ex-Premierminister
圖片來源: imago

德國之聲:距離福島核災已過了四年。日本從這場災難中應該學會什麼,又實現了什麼改變呢?

菅直人:很遺憾的,在我看來日本公眾和專業人士都沒有從這場災難中學到足夠教訓。如果這場意外再更嚴重一點,我們就得長期疏散方圓250公里的居民,包括東京地區在內約會有5000萬人受影響。通常只有在戰爭中嚴重受挫才會造成如此大的破壞。

但是許多日本專家和民眾對這樣巨大的風險卻視而不見。他們不願回想過去,也可能是想盡快忘卻傷痛。這是這個國家裡的普遍想法。

福島危機是否改變了您對核能及其風險的看法?特別是在日本這樣的地震頻發國家?

在災難發生前,我認為日本不會發生嚴重核能事故,因為我們的技術非常先進,只要謹慎對待即可。但即便日本擁有這樣的技術,福島還是發生了嚴重的反應堆意外,超過20萬人被疏散。如果災難的嚴重性稍微加大,整個日本將會陷入20至30年的恐慌中。

這場意外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認為核能是最危險的發電方式,繼續這項科技的風險太大。我正盡力將這樣的想法傳達至日本國內外。

菅直人:在災難發生前,我認為日本不會發生嚴重核能事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您對安倍政府重啟核電站的計劃有何看法?

我是反對日本重啟核電站的。一方面,福島核災的真正肇因以及長期影響都尚未釐清;另一方面,重新起用核能會增加再次發生災難的風險。

日本目前有真正能替代核能的方案嗎?

目前日本並沒有生產核電,但我們的發電量還是足以應付所需。雖然日本目前依靠石油和天然氣發電,但長遠看來,我們可能轉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我在福島核災後通過了"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並確保可再生能源蓄電的固定電價,有意採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生產商數目大幅增加。因此,我確信在10年內,日本生產的可再生能源將與福島核災之前的核能發電量相當。

有人指責,日本的能源產業對政策及媒體有強大的影響力,您怎麼看?

在福島核災之前,許多日本人相信核能是便宜安全的能源。但自從災難後,我們清楚意識到核電設施相當危險,與其它能源相比,經營核電廠的成本更高。這樣的發現應該讓日本拋棄核電。

然而,核能產業並不希望放棄既得的特權和利潤率,因此他們組織了推廣核能的活動,試圖影響政治家和媒體。雖然超過50%的日本民眾支持淡出核能,但卻缺少日本國會的多數支持。我希望改變這個狀況,盡力遏制核能業的游說活動。

您認為日本核設施如今是否做好應付同類型災難的更萬全準備?

他們採取了防止天然災害的額外安全措施,例如提高核電廠內緊急發電裝置的位置,並增加周圍的防護牆。但我相信這些措施遠不足夠。因為造成福島核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外部供電被切斷。地震隨時都可能切斷高壓電線。

此外,日本既沒有儲存核廢料的地點,也沒有任何相關的計劃或決定。廢燃料棒通常被存放在靠近反應堆的儲存池中。但是空間有限,有關最終儲存地點的問題至今都尚未解決。所以即使日本的核反應爐重新作業,其產生的廢料仍舊沒有丟棄的地點。

日本的反核示威活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E. Hoshiko

近幾個月來,日本的反核運動似乎已經失去影響力。這其中的原因為何?您建議日本民眾該做些什麼?

過去幾個月裡,日本的反核運動並沒有失去活力。直至今日,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民眾希望退出核能發電。正是因為公眾的強烈反對,安倍政府至今才無法重啟核電。

不幸的是,核災後的三次重大選舉中,核能都未能成為主要議題,經濟議題佔據了中心地位。儘管60%到70%的民眾支持淡出核能,相同比例的國會成員卻支持核電。我們有必要扭轉這個畸形的狀況,讓國會成員改變立場,真正代表民意。

有許多人辯稱,就這樣放棄核電代價太高。德國從核能轉型為替代能源,其中有什麼值得日本借鑑的嗎?

核能游說者聲稱核能比石油或天然氣更便宜,這是錯誤的說法。許多專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只要將潛在的賠償要求以及永久拋棄核廢料的成本列入考量,就會發現核能比石油及天然氣更貴。

德國和日本都擁有生產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遺憾的是,日本比德國晚了20年才開始設定可再生能源並網的固定價格,而且是在福島核災後。但在核災過後的三年多裡,企業開始提出生產替代能源的申請,例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其能源產量可達7000萬千瓦時。

雖然起步較晚,我們還是希望像德國一樣使用可再生能源。德國是日本的榜樣。許多德國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發展和生產替代能源。這促使政策制定者願意推動退出核能。因此,我希望能更深入瞭解德國是如何下定決心做出放棄核能的決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