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中國量身定製的歐元債券?

2012年9月20日

歐元危機中,歐洲希望中國假以援手。出於自身利益,中國也願意伸出援助之手,但卻不敢繼續購買危機國家債券。已在中國生活15年的德國《商報》專欄作者澤林提出一個設想。

ich habe am letzten Freitag ein Interview mit Frank Sieren gemacht. Er hat uns die Erlaubnis gegeben, alle Fotos runterzuladen. Frank Sieren lebt in China, ist Kolumnist für das Handelsblatt und Bestseller-Autor. Titel: Frank Sieren; Bildbeschreibung: China-Kenner Frank Sieren vor einem chinesischen Plakat. Frank Sieren hat die Rechte. Die DW darf die Bilder nutzen.
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德國之聲:聯邦總理梅克爾與中國總理溫家寶上一次會晤時,溫家寶放下典型的亞洲禮節,表達對歐元的懷疑。您與中國央行人士有接觸,中國人真地已經放棄歐元了嗎?

澤林(Frank Sieren):我覺得不是這樣。我認為他們的確十分憂慮,因為歐元對中國人十分重要。他們希望有一個與美元制衡的貨幣,他們的考慮是尋求平衡。他們的憂慮更多是為了表達,歐洲國家、特別是領導國家,應抓緊時間,盡快掌控住局面。

德國之聲:中國人理解歐洲為什麼迄今尚未解決這一問題嗎?

澤林:即便對專家而言,也難以理解,因為從外部來看,的確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即歐洲人的作為、以及無所作為,損害其自身利益。通常人們會說,在危機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然而在歐洲看來並非如此。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富裕省份當然要援助貧窮省份的國家而言,很難理解。

德國之聲:中國人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保持歐元穩定符合他們的利益。中國政府也屢次承諾,願意幫助危機國家,並且已經購買了這些國家的不少國債。但另一方面,出於內政考慮,他們在投資美元資產遭受損失之後,已經不能再承受投資失誤帶來大量損失了。中國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呢?

澤林:有疑惑時,中國政府當然會說,那算了。我覺得奇怪的是,歐洲人沒有辦法為中國人提供一種有吸引力的產品,一種債券,這種債券中危機國家和穩定國家的比重均衡。因為歐洲與中國的利益在這一領域是一致的。雙方都希望有一個強大的歐洲。當然,雙方的理由不一樣。歐洲人希望自身更具競爭力,中國人則希望制衡美國。但說到底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利益共同點。我相信,假如有這樣一種債券,中國人會大舉投資歐洲。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您認為這種債券是怎樣的?

澤林:這不是義大利或者西班牙的債券,那樣的話風險就完全由中國人承擔了。應當由多方共擔風險,除西班牙外,德國、法國也要有所分擔。由此產生一種歐洲國債,風險均衡,使得中國人無須單方面向危機國家下注。上次訪問時,德方提出的建議其實是,購買西班牙和義大利國債。但中國政府無法向民眾交待,因為購買巨額美國國債已經是一場頗具風險的游戲了。

德國之聲:但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歐元債券嗎?梅克爾女士說過,有生之年不會同意發行歐元債券。

澤林:我是有意識地沒有提及歐元債券,因為這個詞已經被賦予了如此強烈的意義,以至於立刻會引發兩種反應:有人歡呼,也有人要從口袋裡拔出刀子來。這是一種專門為中國人開發的產品。因此,它是有點像歐元債券,但是在構成上有特別的比重。在我看來,我們德國人反正也已別無選擇,只能承擔後果。否則還會有誰買單呢?在這樣的危機中,其實越早買單越好。我認為,德國政界的基本態度是正確的,即只有受款國承擔相應的義務,德國才願意出錢。我只是覺得,如今人們已經錯過了有效貫徹這一立場的最佳時機。因此,德國政府有點陷入僵局。此外,歐洲央行已決定採取行動,也從德國政府肩上挪去了一些責任。因為歐洲央行購買危機國家債券,等於是從後門推出了另一種形式的歐元債券。

採訪記者:張丹紅 編譯:苗子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